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对虚字的修辞作了比较完备和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虚字传“神情声气”的主张,从修辞的角度,对虚字的用法作了仔细辨析,对词类活用作了精辟阐述,对语境的制约作用作了精当论证,并据以训释了全书所收的虚字。《虚字说》是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3.
《文通》是仿西文法而作,但作者并不囿于西文法,而是根据汉语实际,立了助字一类,《文通》在助字篇中谈了单助助字与合助助字,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前者。人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训诂学家对虚字的研究是很深入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他们是为了便于读经,很少从语法角度来研究虚字,当然也就谈不上把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等。只有马氏借鉴西文法给虚字分了类,立了界说,并结合语言结构谈它们的功能与特点,归纳出它们的组合规律。特别是根据汉语实际立了助字一类,这不能不说是马氏大大高于古人之处,也是汉语研究史上一大飞跃。  相似文献   

4.
特定语境中的字词教学,是整个字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字词,而特定语境中的字词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定语境中的字同未必是生疏的字词,甚至可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字词,坦它却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作用,离开了特定语境,它的特定含义和作用也就消失了。比如;(l)“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叶文玲《我的“长生果”》)(2)一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题安稳了。”(鲁迅《藤野先生》)例(l…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是一部阐述虚字在“构文”中表达“性情”作用的专著。 刘淇,字武仲,又称龙山,号南泉。其《助字辨略》,笔者认为它不独是一部语法学、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讲述文章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类的科学划分始于《马氏文通》,这是按意义标准划分词类主张的创始与典型代表。如它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以上实字)“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主义者,曰介字。”“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以上虚字)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虚字使用频率很高,每篇文言文都要使用一些虚字。虚字的词汇意义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每个虚字在句子里的具体用法,从词性、作用和今译,三个方面搞清楚。如果对一个句子里的虚字理解错了,那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也必然会产生差错,甚至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正如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为了给字(现在称词)分类,提出了一个分类界说(现在称分类标准)。这就是他所说的:“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马氏对这个界说解说的最后结语说:“……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虚实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  相似文献   

9.
从状字看《马氏文通》字的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语法学家都认为《马氏文通》对字的分类,是按意义划分的。其根据就是马建忠在书中所说的字的分类标准。他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说:“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只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这是马氏对字进行分类的总原则。根据这个总原则,把《马氏文通》中的字,分为九类。这就是他所说的“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具体说,就是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都是实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都是虚字。  相似文献   

10.
§1语境诸说的新趋势晋代的杜预已经认识到《春秋》经一定未能褒贬,需“数句以成言”。南北朝刘勰已经论述了字、句和章篇的关系。清代袁仁林进一步提出“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之”(《虚字说》)但是,语境作为解释语言的社会功能的手段,是20世纪以来的新学说,它是以索绪尔的“结构段”为前导的。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并区分为“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马氏文通》以前古代学者对汉语实字、虚字的研究成果。从宋代开始,学者已区分实字和虚字。古代学者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实、虚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以有形体、无形体分实虚;其二,以有实义、“不为义”分实虚。前者在作诗、对类方面确实给人们带来方便;后者更适合总结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①。”又说虚词“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大到一篇文章,小至一个句子、语气表达、前后承接等都需要借助于虚词。虚同的词法纷繁复杂,又是不太容易把握的。清代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写道:“经传中实同易训,虚词难释产”可见虚词有其难解的一面。特别是古汉语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因而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真正含义,首先要了解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词义系…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假字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不相干,通假字与本字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通假字分为实字通假、虚字通假、实字虚字通假三个类型。其读音一般应读本字的音,但为了协韵,读起来上口和谐,也可读通假字的音  相似文献   

14.
《虚字说》是清初袁仁林撰写的一本讲解文言虚词的专著。袁仁林,字振千,清代陕西省三原县人,雍正间贡生,生卒年不详。著述除《虚字说》外,还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韩文笺注》、《瓠园丛语》等数种。 《虚字说》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初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略晚于刘淇的《助字辨略》(初刊于康熙五十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语言信息处理中语境的作用,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已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针对手写汉字识别问题,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尺度上语境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字形结构整体的字境作用,作为语言上下文的词境和句境作用;并强调了不同层次语境跨越尺度的相互作用。一般而言,本文中所给出的主要观点,也是适用于其它语言现象中类似语境作用分析的。  相似文献   

16.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虚词是与实词相对而言的。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实字”和“虚字”这两个名称。至于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从理论上赋予名确的定义,则是从清代开始。刘淇《助字辨略序》云:“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他用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作比,说明实词和虚词的性质及其在作文中的用途,还不知道如何从语言本身说明二者的区别。因此,后之学者谈虚词的含义时,很少提到这一说法。从马建忠开始,大半个世纪中,在虚词的含义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综合起来有两大派:一是意义派,一是功能派。我们把这两派中的代表性论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传统研究仅从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入手来论述语篇的连贯性,注重分析语篇实际行文中的语法和词语,忽视了交际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认知作用。本文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语篇连贯的认知作用和意义。语篇连贯的生成和理解是基于语篇实体的动态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境支配着意义的交流,同时也是实现意义的非语言手段。  相似文献   

19.
毕淑敏的散文充满了比喻,但言语语境往往影响制约着我们对这些比喻的理解。本文主要分析探讨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者在理解毕淑敏散文中的比喻时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中,除了作动词“发言”及作名词“语言”讲的“言”字之外,还有一百零四个“言”宇,都是语法上所谓“文言虚字”。这些虚字“言”,散见于一百句中,其中有四句各镶嵌两字。后代的经学家、训诂专家、及语法学者,或把这些“言”字当人称代词“我”解释,又把它当名词“言语”和“策命”解释。或说“言”是语词,等于“云”。或说是助词,等于“兮”。或说“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并说“词头不是一个词,它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的意义”。但是,我们根据汉语语言事实来考察,在《诗经》里作为虚字用的“言”,都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