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并对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工科学生必须大力加强工程素质的培养,并简要论述了工程素质的内涵;提出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是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对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结合福建省教育质量工程"非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根据非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以机电工程为线索,普及非工科学生工程知识,拓宽知识面,建立工程背景,使之自发地接受工程科技思想熏陶,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工程训练主要培养工科太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幂同层次蕾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情况,高校管理模式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生产型和管理教学型三大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主要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点,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工程训练管理和教学模式,强化工程训练,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结果。文章对照"卓越计划"和CDIO模式对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加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加强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有益于"卓越计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毕业设计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 ,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说明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主要作用,探讨了系统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走向综合——工程教育改革对策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是工程师和工科学生必备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也是工程教育必须强化的内容。工程教育走向综合势在必然。在思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在教学上,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师资上,要拓宽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程教师的培养途径,以期工程教育早日走向综合。  相似文献   

8.
师生科研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是加强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教师学生科研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工科学生应用写作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愈来念重要。本文从学生的认识、兴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归纳,提出了面向ZI世纪工科学生应用写作素质与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科学生实习难以深入 ,效果不佳的状况 ,从促进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入手 ,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形式深化制糖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 ,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提高工科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建设高水平实习基地,改进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习过程管理,对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和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才竞争已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焦点,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去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工程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本文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出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模式,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入手,分析思维、心理、经济、管理、人际关系、法律、自我培养与成长等有关管理方面的素质在工科学生整个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创新人才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师主宰教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激励创造思维的教学目的。结合工程制图课程在培养工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地位和特点,探讨在工程制图课程中进行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引入”双主模式”的工程制图教学的探索、实践与效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指出了现代物理是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程的本质、工科学生的“工程化”教育入手 ,构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加强21世纪人才的化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普通高校如何加强工科学生的化学素质教育、深化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21世纪培养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 世纪,教改突出的特色就是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针对工科学生思维模式单一,欠缺经济管理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提出了工科学生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开设“工程经济学”系列课程的总体构想及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学在工科学生创造性思维、观察实验能力培养中有一定作用,化学是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校工科学生工程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普遍缺乏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属于职业道德教育范畴,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它既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论证了对工科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两种基本教学模式:“独立授课、系统教学”和“横向贯通、深度融合”,并探讨了实现的途径: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工程伦理案例库的建设、产学研的结合、课堂表现和案例考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20.
工程人员时时面临死亡风险.工科学生数量众多,大力开展工科学生死亡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工科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死亡风险呈现“四不”状态:不知道工程中的死亡风险层出不穷、不畏惧工程建造中的死亡事件给工程师带来愧疚感、不理解工程服役时的死亡灾难不易引发工程师的道德反省、不忧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令工程师陷入“过劳死”的累积风险.“四不”状态揭示了工科学生死亡教育缺失的特殊成因:学生不懂得死亡的遍在性,易于接受“技术至上论”,工科教学缺失“问题解决”范式,学生在校期间比进入职场后更易获得情感性支持.因此,应施行“四个回归”之应对策略:一是回归工程,找准专业教育与死亡教育的契合点;二是回归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之“育人为本”;三是回归学生,将改革重心落在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四是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对“生死互渗”与“向死而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