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中伟 《决策探索》2008,(16):30-3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它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号召。这一重大举措,对于中国步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需选走“多节制”的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王茹 《管理世界》2023,(3):19-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制度和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性地位与认识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要求与粗放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公共性与主体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牢牢抓住结构绿色优化这个牛鼻子,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用了两个“相当”,即“相当严峻和相当严重”加以概括。他说:“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严重环境危机既是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又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折射出严重的制度危机。  相似文献   

7.
娄鹏鸽 《决策探索》2010,(18):54-5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吴中区紧紧围绕"美丽吴中、美在太湖"主题,坚持"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理念,竭力将其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乐享、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制度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持生态立区,树立"发展保护"新理念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今年7月31日,吴中区出台了《绿色发展规划纲要》,以绿色经济指标、绿色社会指标、绿色生  相似文献   

9.
开栏语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性与全球性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1,(12):32-38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破解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这个“本”就是深藏于公众内心的以生态道德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才能真正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活动范围扩大,机动车拥有量猛增,随之而来的是道路拥挤,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而绿色会计在公交公司的应用,对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均衡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研究绿色会计在公交公司应用难题,并提出推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破解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这个"本"就是深藏于公众内心的以生态道德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灵魂主线和核心思想。深入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和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绿色生产力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实践方面,坚持走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在价值目标领域,实现绿色惠民和绿色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  相似文献   

17.
高恒 《经营管理者》2009,(16):335-335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强调的也是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土保持工作,其根本目标是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心—外围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重要的分析框架。本文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传统的中心—外围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四川省攀西中心与外围地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结构特征。在探讨了中心市域与外围县域、主要与次级中心、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人口聚集与生态环境几对基本关系后,提出了针对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条思路与对策,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人口;融合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地区综合竞争水平;加大对外围县域的支持力度,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行绿色政绩考评,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交会点,有助于推进政府行为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咨询与决策》2013,(10):44-47
走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彰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城镇化应当高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