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笔者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隐蔽青年现象已越发普遍。基于知识社会学现象学传统中关于实在的理论视角,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三个个案进行的研究发现,隐蔽个体在形成其主观现实的过程中具有意识张力向有限意义域转移、整体性自我的消解、次级社会化障碍和意义危机等特征。社会管理者可以从提供隐蔽青年的互助和沟通场域、对隐蔽个体的家庭成员提供援助和为隐蔽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心理疏导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干预。  相似文献   

3.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青年就业问题.而研究起点则源于一项关于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由“啃老”现象引起的代际经济矛盾及其化解成为本文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点。“啃老”行为的直接表现即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未就业,本文由此拓展研究,从青年就业群体的微观主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就业进入的多样化因素,并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多层次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思考,最终建议社会对各种原因形成的青年未就业现象在态度上予以包容,在政策上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4.
继“韩流”、“日流”以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潮流。目前,中国的影视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大有压倒“韩流”、“日流”的气势。本文从概述“中国风”的现象开始,分析“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劲吹”的原因,并以此为视角作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善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青年的关注、追捧与加入。本文首先从网络传播、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安全阀等角度分析了“善客”风潮出现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善客”现象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追逐时尚心理。最后从三方面对“善客”现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社区里,像小柯一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被贴上“失学”、”失业”、“失足”的标签,隐蔽在家里。他们失落、迷茫,需要你我的鼓励、引导与接纳。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是文化“快消”现象的重要推手。文化“快消”行为又促进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作为自媒体的使用主体——青年群体在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情境下不仅享受着快速高效传播的便捷,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快消”的盛宴中。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自媒体加以规范并充分利用,引导和推进青年群体自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