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研究大体围绕着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律文化的社会实证研究、法律文化的部门法研究等5个方面,但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对法律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则存在着含混的局面,甚至往往忽略了法律文化这个概念提出所具有的根源层次的意义,这反映了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着重大的缺失之处。笔者试图通过对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法律文化理论研究中的分歧进行讨论和评析,从而更加明确法律文化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在中国——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义的文化研究的兴起应该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研究"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已成显学,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路径、旨趣和立场已经渗透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很多并不以"文化研究"冠名的学术研究中,都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的影子、文化研究的果实。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前景是广阔的。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应该多在文化研究以外的领域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作了总论性的分析和探讨,道德教育文化研究是教育文化研究的一种深入,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研究题域的一种拓展,而且是对教育文化研究内在规定性的一种推进。文章具体探讨了如何对待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的既有研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两大前提和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立意等4个基本问题,强调指出,明晰研究的文化立场、深化教育(道德教育)与文化的联结、张扬文化内在的批判精神,是破解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中种种理论假象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其学术水准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夜郎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仅停留于表面之显性文化研究已经无法适应夜郎文化的研究,应对夜郎文化的隐性文化即其精神实质做出探究,发掘其文化本质,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转化,而此转化需要夜郎文化的研究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从单独研究到合作研究、从相互争夺到协同开发。以客观、合理、科学的态度,以夜郎文化的本来面貌进行宣传、不虚构和篡改夜郎文化的历史、正确利用夜郎文化的价值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的三分法, 即按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出发, 探讨了如何研究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问题; 认为根据中国民族的基本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做到纵横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研究相结合、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研究相结合, 这是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客观历史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文化品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国内外众多文化品牌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文化品牌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含义、要素、定位、特征、意义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品牌的管理以及文化品牌资产评估等理论研究不足,并缺少对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品牌的案例研究,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品牌的实证研究也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年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渐受重视。学界对抗战文化的涵义、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文化的理论政策及其对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抗战时期的文化论争,以及抗战报刊、抗战时期的学校内迁等,有较多的研究,并体现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范围、重视不同地区抗战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特征。但总的说来,对抗战文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因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世纪 8 0年代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体现出很明显的早期基础研究特征 ,如旅游文化概念的厘定 ,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挖掘 ,旅游文化学科结构体系的研究。 2 0世纪 90年代的研究则显示出与旅游产业结合、与旅游教育结合的鲜明特征。如从旅游文化建设的角度对 80年代中国旅游业进行的反思 ,对 90年代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前景描绘 ,对区域旅游文化、域外旅游文化的研究 ,都初步显示出旅游文化研究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技术促使国家形象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存在不少问题:对内传播多且对外传播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与误传、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占据着世界传播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意识不够、国内与国外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方式,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重视传播的国际化视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胆邀请外国媒体,多渠道宣传中国形象;多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巧用新媒体,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关注、研究休闲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新闻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新闻传播媒介这一重要的社会调节杠杆,使休闲生活和新闻传播媒介在互动中达到双赢的效果,主要从未来发展趋势着眼,探索如何使新闻传播媒介在休闲生活领域的功能发挥到最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品牌传播的途径更加丰富。分析了数字化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对农产品品牌传播的影响,提出了数字化媒体时代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线媒介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媒体营销效果带来了挑战,在不同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高效整合不同媒介资源成为一个关键议题。基于效用理论,以电视广告、社交媒体广告和电商平台广告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营销传播手段和在线媒体沟通方式在产品经营不同阶段的营销效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产品类型条件下,传统媒体沟通与在线媒体沟通所传递的信息价值比不同,其相关关系截然相反;对于不同的在线媒体沟通方式,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其所传递的信息价值比不同、营销效果也不同,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产品类型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营销效果。通过对不同产品类型、不同经营阶段的传统媒体和在线媒体营销效果的动态演变分析,可以为企业营销沟通工具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内涵、主流媒体传播力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主流媒体传播力的评估模型,并依据此模型,提出基于传播基础、传播能力、传播生态和媒介技术四个影响因素的主流媒体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分众传媒的高校传媒,以其传播对象同质稳定、传播渠道完善流畅等诸多特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在中国传媒业巨变的今天,高校传媒应依托自身优势,合理整合传媒资源,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动漫艺术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技术平台之后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动漫艺术表现形式———新媒体动漫。新媒体对动漫艺术的制作手段,传播模式、运作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动漫艺术的传播特性相对于传统动漫艺术的传播特性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动漫艺术主要呈现出四种传播特性,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能更好地揭示出新媒体动漫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安西镇调查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对脐橙果农开展的一次传播状况调查表明,农民的传播生活非常单调,媒介接触严重失衡,多传播渠道关系很不平衡,人际传播不正常地突出,现代传媒不正常地弱化。为此,必须对农民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以促进农民利用现代传播发展自我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