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像技术革新、青年反文化运动和作者电影理论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关键动力:摄影及录音设备的轻便化使影像创作能够表现更现实、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着战后青年一代已成长为独立的文化力量,他们推动着电影美学观念全面革新;作者电影理论有效地提升了电影导演的艺术家身份,进而推动了电影创作体系的发展与革命。在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电影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具有社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媒介化社会境遇下,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经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摄影作为大众化影像媒介,作为直接对话、反思时代的手段,是一种表达个人对世界的观看态度和图像的书写工具。利用影像媒介激起欲望与利用影像媒介唤醒良知,两者作用于社会大众精神世界的结果几乎是相反的。因此,我国当代影像需要具有国际概念下的本土本我思维,更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视现实,从本土影像文化的视角,在思想内涵上把握对象世界,创作吾土吾民特征的"有识之影",从而使之成为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3.
独立影像、以及影像对绘画的冲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艺术命题,甚至这样的力量已经对原生于中国本土的水墨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当代绘画如水墨画陷入程式化困境不能自拔时,影像重新把艺术指向了人类存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新技术将继续迅猛地发展,对艺术的影响和参与也会更加地深入,这不仅是一个影像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画家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当代水墨画的发展,必然要将自身的历史职责置于这一新的提示之中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4.
藏区的神山崇拜是该地区藏、羌等族群的传统信仰,也是人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也有一些人类学者通过摄影与纪录片影像拍摄的方式进行神山信仰的影像民族志创作。2000年至今,云南、青海、四川等地藏族村民影像创作活动是当代藏区最为活跃、丰富、自觉的文化运动。在村民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中,神山信仰这一藏族文化的核心主题在村民影像作品中反复呈现。其文化主体性、信仰本真性、崇拜地方性的文化意义以及由影像这一现代性媒介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变迁,都值得人类学界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影像民族志的文化表意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产生了诗学转向的特征,重点体现在对影像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和对知识生产中视觉方式的演变创新上,这些转向展现出对80年代以来影像民族志文化诗意书写的贡献。结合电影诗学反思当代民族志电影发展的现象,从影像机制和观众认同方面,为当下中国影像民族志诗意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丝路影像在影视创作与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发展的新篇章,丝路影像则是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章梳理了丝路影像的概念和创作历史,通过对丝路影像作品的传播效果分析,提出了既要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鲜明的国家形象,又要具有开放性,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精神,还应当具有美学感染力,将中国文化精神的表达融入美学风格的丝路影像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中国影视作品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切入,围绕“东方美学”概念,尝试提出了丝路影像创作在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像作为一门新媒介在中国的出现让少数中国艺术家看到了实施新艺术实验的可能。脱离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原生语境,并承继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前卫性,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在这其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面向,一是将绘画、电影等媒介的观念和美学特点与录像创作进行跨媒介融合;二是以录像显示器与空间的组合装置形式进行文化层面的跨文化协商。这两个面向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为基准,从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及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作出了个性化回应与阐释,同时勾勒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初期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视觉性特征是一种当代性的表现。近年来,原生态文化成为当代一种活跃的文化现象,在传播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性特征常常使人沉醉于其中。原生态文化的这种视觉特征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影像元素,这种元素和当代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电视传播所需要的特征是极为吻合的,通过电视,将原生态文化的这种影像特征进一步地突出,因而更加具有传播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文化崇尚视觉效果,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当代媒体中。公众对恐怖暴力活动的体察与认识完全依赖于影像,思维能力严重衰退。然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影像已经走到与现实无关的地步,人们将如何走近现实呢?这不能不引起公众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青年DV影像通过解构与颠覆的叙事策略,以互联网络和人际化的传播途径,实现了群体的越轨与自我认同,体现出从边缘开始抗拒的文化精神。从长远来看,青年DV影像要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需要正视传播中出现的危机,找到危机的根源,明确发展方向,成人社会也必须认识到青年 DV影像的重要价值,给予更多的社会宽容与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回族文学的创作,虽然处于文学边缘化的位置,但由于其一方面坚守自己民族的精神根脉,另一方面在审美心理、文化结构上进行多元参照,因而使其整体创作不断发展,创作手法日益丰富细腻,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张欣的作品以描写南国都市生活与都市女性为主,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地域特色。其题材的都市性与当代性,故事的曲折性与笔触的影像化,语言的色彩感与画面感,体现出张欣对广州都市文学平民与务实的创作精神、包容与融合的创作态度。利用文学与影视两驾马车对广州都市文化进行广泛传播,让广州的都市文化不仅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构建幸福广州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献玲  王少帅 《国际公关》2023,(16):161-16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纪实影像对于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题试图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化认同、文化冰山等理论资源,梳理并提炼大湾区城市群的共性文化价值符号,结合纪实影像传播的优势,为未来大湾区的纪实影像创作与传播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6.
胡泊 《南都学坛》2009,29(6):75-78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搞笑视频即KUSO影像,与传统影像相比,它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传播过程中受众双重身份的互换,而且在于其对源文本进行重构时所体现出的颠覆与解构。KUSO影像与传统影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可以随意检索、使用传统影像。在KUSO影像的创作过程中,借助的是源影像文本的画面,经过对大众化影像文本的本地化加工,从而形成了与KUSO接受者从语言和内容上有很大接近性的搞笑的影像文本。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每完成一次这样的KUSO"接龙,"KUSO影像的创作者就加入一些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元素,形成与自己及周围人相关联的新的文本。KUSO影像作品有浓厚的后现代文化特性,消解权威、调侃历史、戏仿经典、针砭时弊是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民进党的再次执政让两岸交流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新媒体的普及为两岸青年交往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有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困局."周子瑜事件"及其引发的表情包大战验证图像政治时代的到来,预示影像多模话语在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像文化交往有助于消解政治对抗,影像多模话语有助于重建交往理性,影像文化认同有助于建构身份认同.新媒体影像文化交往是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当代艺术既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也可以运用新媒体直接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一种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按照进化论模式所描述的线性发展的轨迹前进,更不是以西方艺术的发展模式为指向不断趋向统一,而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艺术家自身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当代性(同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亚文化实践可以脱离物理空间,转向赛博空间。但互联网在消解物理空间对亚文化实践必要性的同时,也抹除了其身体印记,使网络亚文化的风格必须借由传播的文本来传达。对于UGC影视短视频而言,其风格体现为对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于原作具有颠覆性或依附性的文本样态,是其异质性的体现。对影视作品的拼贴和剪辑,并非只是亚文化群体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的符号游戏。借用影像和互联网,UGC影视短视频实现了亚文化群体的情感和欲望书写,以一种代偿性的方式弥合了实际现实中的不完满,建构出了偏离中心的异质性话语空间。在坚持必要的价值底线的同时,应该对亚文化进行合理引导,使它能够在一定的文化秩序和规范中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共生,为主流文化带来活力。或许这才是UGC影视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样态价值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影像阐释是当代影视剧生产的重要源泉,在视觉文化主导的今天,小说的影像阐释不仅使小说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结合的“共读”时代,而且为影像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小说的影像阐释已经对当代作家的小说书写、小说生成方式及小说传播形态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