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3.
伯恩斯坦以符码为核心,从阶级出发,以分类与架构为经纬建构了符码理论,以此探讨上层阶级通过对符码进行隐而不显的操控完成学校教育的控制,进而达到"文化再制"与"权力再制"的目的,试图阐明符码、文化传递与社会再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伯恩斯坦思想进出多个领域,导致学者常依不同的参照点来定位他的思想特性,因而引发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论,如符码与教育不平等、符码控制与学校自主性、解释范围过于宽泛和理论范式的完整性等。多少有些吊诡的是,这些批判性争论不仅没有减弱符码理论的解释力,其批判的深度和丰富性反而进一步证明甚至强化了符码理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于20世纪中后期提出符码理论,试图用各种类型的符码来分析阶层文化差异和文化再生产现象。符码理论对于少数民族教育中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民族语言的"局限符码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错位"能够给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中,旧中间阶层减少,新中间阶层增加,整个中间阶层在数量上不断扩大。马克思所预言的中间阶层的两极分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长远趋势,并不意味着否认中间阶层的某些集团衰落而另一些集团兴起的现象。中间阶层的新变化也不表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取代其他阶级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人为拼凑出来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符码理论的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对符码理论的研究已经从译介转向了运用,然而在译介、运用之余,对"符码"和"综合课程"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认识与再次解释也存在争议。对该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本土的适切性的讨论,体现了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之间对话的张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9.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性内部差异问题凸显,表现为:有色人种、同性恋、工人阶级等女权主义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作为女权运动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权主义者将自己的价值观泛化为所有妇女的价值观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和质疑。她们认为,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性别压迫,而忽视种族、阶级、民族、性倾向,乃至年龄、地域、宗教、文化等因素对其他妇女的压迫。而这些因素的交叉互动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关系。因此,女权斗争的目标应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结构,而并非只是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指出整个文本可视为由"手"这一主符码和其派生符码"笑"、"肺病"、"手套"、"《屠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叙事体,这些符码所具有的身体社会学层面的隐喻意义指向并构建了文本阶级话语的深层结构,使故事由主人公个人具体、特殊的遭遇上升到"个体对于自我阶级身份无望挣扎"的抽象、普遍的寓言层面.  相似文献   

13.
面对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不平等日益明显所共显的社会事实,探讨社会分层过程的内在逻辑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分层事实和经验研究,强化了人们对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曾经在分层过程中作用的认识.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曾被看作不平等形成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大量的经验研究则表明了不平等形成和抑制过程中权力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本研究看来,从制度情境的特殊性中考察权力与市场在分层过程中的关系,或许更有助于理解转型中国的社会分层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指出整个文本可视为由"手"这一主符码和其派生符码"笑"、"肺病"、"手套"、"《屠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叙事体,这些符码所具有的身体社会学层面的隐喻意义指向并构建了文本阶级话语的深层结构,使故事由主人公个人具体、特殊的遭遇上升到"个体对于自我阶级身份无望挣扎"的抽象、普遍的寓言层面。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与区域阶层的权力转移:兼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全球与区域阶层的权力转移,认为权力转移有两种模式:自然替代型与扩张替代型.本文也指出权力的三重内涵:自然禀赋、整体产出以及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阶层,美国的这些权力要素尚未被次级力量所全面超出,中、日、俄、印、欧尚无力形成全球权力转移.在区域阶层,在欧洲和亚洲已经出现权力转移,德国和中国正在欧、亚取得地区主导权,尽管它们尚无可能根本改变全球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社会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社会理论中有两种典型的阶级阶层理论和方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将成为我国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视角,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方法,通过与西方中产阶级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含义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少数人对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财产的垄断、剥削、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建立之后,发生过三次大争论,在争论中出现了六个典型的阶级定义: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不平等系统的单位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阶级定义、阶级关系中阶级位置的含义、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定义。这些定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一类是在承认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含义和阶级理论的修正和发展。讨论和研究阶级含义应贯彻三个原则:一是所下的阶级定义能够描述不同历史类型的社会形态中社会阶级的共同特征;二是能够把阶级与等级、阶层、身份、职业、官位等区别开来;三是揭示出阶级最本质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阶级分析法没有过时,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但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应坚持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实践表明:中国已有"中间阶级"产生的趋势.因此,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平等和福利,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管理,从而建立起以"中间阶级"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它是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典型事件和新型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阶层分化更加明显,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的人群凭借想象的共同体结成联盟,在传播中形成对抗力量,凸显了社会冲突。事件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不一致即符码对抗导致了意义扭曲和传播扩散的扩大化趋势,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传播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办学自主权 ,既不同于国家权力 ,也不同于私人权利。它是以学术权力为内核 ,以国家通过立法授权的外在形式的公共权力是学术权力与国家教育的结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区分为两种性质 ,一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是不平等的公法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公法关系 ,但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 ,属外部行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