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和人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分别从社会和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价值判断的一对价值观。从高等教育哲学对价值观选择的影响看,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追求个人的理智发展,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社会服务。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趋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教学作为大学最古老的职能,其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大致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体现的是鲜明社会本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基本的是人本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特殊人和完善其特殊生活.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育目的的研究受近代以来“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桎梏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 ,造成教育实践中的“钟摆”现象。本文依据生态哲学的价值观 ,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 ,提出教育价值合理性建构的方法论 ,并据此提出教育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因此 ,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不同的价值主体 ,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上。这两种教育价值观历来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 ,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 ,各执一端 ,使得教育价值取向长期在人与社会之间游离 ,呈钟摆现象 ,进而导致教育实践上的偏差。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改革之路和总体构想 ,它超越了以往传统教育理论流派的历史局限性 ,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背景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完美地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地协调起来 ,体现了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运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国家本位观彰显工具论价值取向,教育的个人本位观则彰显目的论价值取向。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现代性的发展。教育的社会本位观所内蕴的教育国家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在现代教育法的价值体系中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法治化内蕴了教育现代化应然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是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掌握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应该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将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关系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育、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讨论的热点。教育是联系人和社会的纽带,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客观教育实践的原因,社会历史的原因及人的主观原因,在教育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反映。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便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反映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便有“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形成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脱离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 ,单独把人的能力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难与“个人本位”价值观划清界限。因此 ,2 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还是应以社会为本位 ,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首要的是确立何种价值目标的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在伟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冲突与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的理想主义与世俗化、一元化与多元化、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人本位取向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再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价值观教育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当前青年价值观构建的特点,提出价值观教育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学校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当代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能力本位论”和与之商榷的“社会本位论”都有“论题价值” ,也不乏有启发性的思想 ,但是二者在总体上逻辑不周延、理论有偏颇 ,在实践上不可行 ,因而难以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关于确立“社会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把“发展”作为我国当代价值观之“本位” ,认为“发展本位”能够将“能力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合理内核兼容于一身 ,是一个能正确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现实要求和演进趋势的价值观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1.
民法本位观探正——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争鸣雀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2.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声名鹊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价值观主导的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六十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体现出三个特点,即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评价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转化.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此,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关于教育和德育的功能,在理论上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长期争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但教育离开了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珍生务义”的价值观是对理学道德本位价值观和王学“左派”情欲价值观的反思,也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论总结。王夫之从人是“植立之兽”的视角,突出人的生命价值,突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具体表现为相天、循理、造命、胜天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些活动中,突显了“自我”和自我的价值。王夫之的自我价值的核心是突出自我的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并把个人的社会责任同当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融入具体的政治、经济措施之中。同时,王夫之的“自我”是生命个我,这种生命个我是理性与感性、天理与人欲的统一体,它既修正了理学超越的道德本体论,又纠偏了王学“左派”的纵欲情感论。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为指针,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高等教育目标应该从“工具型”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从“社会本位”中解放出来,努力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儒学强调宽厚仁爱、和而不同,坚持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弘扬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对于克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现状与引导●范志毅王蕾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也造成人们的价值选择多样化。有的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追求享乐...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以全人类利益和追求为基础,在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价值理念。它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否定,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思潮之一,而且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忠岭 《东方论坛》2013,(3):117-120
先秦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基本是一脉相承,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在社会需求和个人成长两方面共生,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从教育本体价值看,符合了个人和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方向,使音乐教育总体上呈现良性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音乐教育价值观偏重于追求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取向,使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礼的附庸,成为后世封建朝代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