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0,25(5):169-170
近二十多年来,围绕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挑战甚至否定。本文在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基础上,就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发表了见解。结论是,任意性和象似性在语言中同时存在,前者存在于符号个体层面,后者存在于符号组合层面(如复合词、派生词、句法结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石艳华  唐爱华 《唐都学刊》2008,24(3):101-104
在对任意性同词的音义间的理据关系进行考察之后,本文表明语音象征、拟声词和感叹词的理据性程度低,不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和同源词的派生理据不仅是语言符号相对任意性的体现,而且是对任意性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其中任意性指的是孤立地看单个的语言符号,其"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任意性则比较复杂,它又表现为三个具体特征,即限制性、约定性和临摹性,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符号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而观察到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语言符号的不同特征,相互之间不具有矛盾关系.对语言符号各种特征的理解应具有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与李葆嘉先生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与李葆嘉先生商榷聂志平现代语言学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语言学史上,除少数语言学家外,一般都承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最近连续看到李葆嘉先生的两篇文章,认为语言符号不...  相似文献   

6.
商琳琳 《社科纵横》2006,21(3):156-157
语言符号理论是索绪尔创建的一系列著名语言理论之一。该理论涉及到了语言符号的重要性质:任意性与可论证性,不变性与可变性等等。这两对性质看起来似乎是相互对立、不可同时实现,那么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是不是也不能成立呢?但事实上,任意性同可论证性,不变性同可变性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涉及不同的语言层面而言,彼此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7.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1,26(7):173-176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工具。本文运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中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结论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之理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创生 《探求》2002,(5):70-73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系统是由俗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民俗事象本身固有的结构所构成,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作用而形成规律。民俗符号可分为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和非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它们都各自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服饰也是一种符号。中国民族服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符号世界。本文试图以符号学观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的寓意。中国民族服饰符号大致可分三类:象似符号、象征符号和无指称意义的符号。这三类符号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有时在一种符号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或原是象似符号或象征符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演化为无指称意义符号。这三种符号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象征符号,它是通往现代派艺术的一座桥梁。上述三类符号的复杂组合和渗透,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中国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10.
许秋华 《社科纵横》2014,(11):102-106
元杂剧的人物命名体现了汉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特征。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元杂剧人物命名的象似性特征表现为:在人名用字的书写形式上具有图示象似特征,在语音形式具有谐音象似特征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元杂剧人物命名中隐喻性人名所占的比重较高。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理据性在人物命名方面主要表现为转喻。转喻则是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关系来认识该事物。元杂剧一些人物命名直接以人物的长相、穿戴、身份、行为特征等为依据,属于以转喻为认知基础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