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离开文化差异大背蒂的语际翻译是无法进行的。通过东西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词汇空缺、语义空缺、翻译超额及欠额等影响。  相似文献   

2.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 ,是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对等成分的空缺。它分布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给翻译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从翻译的定义、标准和翻译者的不同、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性方面来看 ,词汇空缺是可译的。但从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文化差异、习语、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所导致的词汇空缺的翻译实践来看 ,其可译性又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习语翻译中对文化空缺的处理,提出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应该本着文化平等的态度,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尽量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对文化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4.
随着90年代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差异造成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概念空缺,已成为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切实可行地填补文化空缺?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笔者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这一俗语词为个案,通过具体分析目前流行的各种译法及问题,揭示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理解的困难性,总结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填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英法律词汇空缺现象较为普遍,给法律工作者带来困扰.对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的研究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合同法的发展.在分析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存在的理据——法律文化差异、法律制度差异、经济发展差异之后,基于奈达对词语"意义"的划分将中英合同法中的词汇空缺分成三类:零对等空缺、部分对等空缺和伪对等空缺,最后探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合同法词汇空缺翻译中的运用.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势,但异化策略既能更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法律文化,更有益于不同法律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健全合同法体制.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词汇空缺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的不对应性.对空缺词汇的翻译,便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加工与融合.通过大量举例说明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途径,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做出总结概括,是基于大量语料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的武术术语翻译,成为他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的"东方"形象、弘扬文化的有力武器。异化翻译有利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应注重武术输外词的异化传播,张扬文化差异,保留民族风格的音译成为处理武术术语文化翻译的最佳策略和有效途径。考察当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展望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形势,从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出发,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倡导武术的文化自觉,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化空缺带来的语言空缺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写作方式差异造成了旅游文本英译的难度。文章立足于社会符号学对于意义的划分以及彼得.纽马克的文本范畴和交际翻译模式,着重从语义和文体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文本英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指出旅游文本使用的语境、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及反应等也是处理文化因素时应该充分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文化差异,更要了解文化空缺现象背后认知模式的差异及其根源。中美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这也是双方认知模式迥异的根源。在对文化空缺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中美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由此带来的中美认知模式差异。在文化空缺的基础上对中美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中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常常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语言的结晶。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与交际的工具,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翻译过程中会有一些文化差异现象出现,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来分别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传递。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