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野保护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但它在美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可以无条件地向第三世界推行。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荒野保护模式之所以受到第三世界的批评,主要在于它对第三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要建立一种普适的荒野保护伦理就必须要有第三世界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兴起的美国现代环保运动,是19世纪末以来资源和荒野保护运动的继续与发展。除了对早期的自然资源和荒野保护继续给予关注外,它以生态学为理论武器,强调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与战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环保运动的影响下,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美国各级政府、国际社会及学术界,都开始对环境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相似文献   

3.
美国早期荒野文学作品主要是描写建构美国新大陆或直接的森林荒野描写.随着时间步入到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时期,荒野文学则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荒野文学作品一改往日直接描写森林荒野的传统,而是深入人的内心,探究人内心的荒原.从分析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入手,揭示这一时期荒野意象是对早期荒野意象的延伸及升华.  相似文献   

4.
荒野是生态文学的重要主题.环境主义者所描绘的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荒野成为现代人心中向往的荒野意象的范本.通过分析小说《走进荒野》的主人公克里斯为追求自我而探寻荒野自然并最终在荒野中丧命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荒野自然的渴望,并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荒野自然之间的二元性以及彻底超越人类价值、走向荒野伦理的虚无性.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组织:国际关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建立国际秩序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了与全人类命运攸关的问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由于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而成为两大有根本分歧的流派。但两者对国际现实都产生过主导性影响。从时间上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理想主义的鼎盛时期,而二战之后,现实主义兴起并占据上风。尽管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过几次理论上的修正,但其核心内容未变。联合国组织成立于二战即将结束之际,即恰好处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思潮主导地位的交替时期,它似乎必然地就兼具有两者的特点。况且从历史和哲学思想上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都渊…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顿和克里考特对美国既存的荒野观和荒野保护路线存在不同的看法.罗尔斯顿捍卫美国既存的“无人”荒野观,主张荒野保存;克里考特批判美国既存的“无人”荒野观,主张建立生物多样性保留区.实际上,克里考特的生物多样性保留区,虽看似解决了对印第安人的环境不正义问题,但却更易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而罗尔斯顿揭示了环境不正义的根源,即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因此,只要在荒野保存中坚持生存原则,尊重文化差异和环境权利原则、公正原则(含补偿正义原则),就能在保护荒野的同时,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荒野的概念及其发展和保护的主要历程,并探讨了限制使用的一些管理方法。荒野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尘嚣和自由享受天然美景的娱乐机会,荒野也因此面临过度拥挤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而采用规章和限制的管理方法来控制荒野的使用成为降低荒野冲击的常用手段,其中包括获得许可,对使用总人数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以及对团队大小和使用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加里·斯奈德是美国生态保护运动的桂冠诗人和精神领袖。他的诗歌关注人类与环境、生态的关系,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书写荒野,并号召人类回归荒野,保护荒野;他强调"地方感"和归属感,以此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与平衡;他尊重和敬畏生命,以实现所有生命潜能。论文从荒野意识、地方感、生命观等方面分析和阐释了斯奈德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并强调其审美视野的当下重要性,以期在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9.
荒野史是美国环境史研究体系中最富特色的内容和组成部分。第一位系统研究美国荒野观之历史变迁的是美国老一代著名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这一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荒野与美国精神》一书中。自《荒野与美国精神》第一版面世以来,美国荒野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影响也超越了时空与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从宏观的世界视野来看,美国的荒野史研究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荒野史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自然之内在价值的生态学认知,促使人们超越长久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或无视自然有机体本身之健康的功利主义,有助于推进自然和荒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要]弗罗斯特诗歌中有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文明与荒野,它们相互交织且寓意深刻,从深层次上展现了美利坚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弗罗斯特的诗歌肯定了英裔殖民者在北美荒野上建立的文明大国,但同时刻画了在殖民时期和西进运动中以“文明化”和“天职”之名对土著印度安人进行屠戮的罪行。此外,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以科技民族和工具理性的外衣逐渐将人异化成了忠于职守的机器人,人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荒原。弗罗斯特在多首诗中将人们带回“荒野”,以重拾新英格兰清教徒到北美时的信念,并重新审视美国民族的使命,这充分展现一位民族诗人的道德反思和想象。  相似文献   

11.
试论“哈莱姆文艺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具有黑人民族的性格,又具有美国文化的特色,黑人文学的主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与美国历史发展中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人权运动密切配合.在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出现了纷纭多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荒野与人类的深刻联系在于: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根系和故园;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邻居。但是,当人类在空间的维度上与荒野对峙,却总是遗忘自己在时间维度上的荒野渊源,从情感的维度上把荒野视为遭遇陌生者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史因此经历了荒野之魅、荒野祛魅的时期。在人类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中,理应发现荒野与文化的对立是文明的偏颇。面对荒野,通过敬畏与亲近两种情感的熏陶,人类可以实现自由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人类文明史进入了荒野复魅时期,荒野因而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荒野"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逐渐开始被许多著名的环境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判。他们强烈批判已有的"荒野观",指出这种观念在实际上是有二元论倾向,是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错误观念。而面对这样的指责,传统的荒野观却从1964年的荒野法案中找到了能够为自己明确解释和辩护的证据。但是,尽管如此,被荒野法案强力支撑的荒野观仍在这些批判者们精明地解构之下,与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理解大相径庭了。这些批判家们认为,与荒野法案中动态历史性的、用情境性语言进行的相对性解释的荒野观相对比,已有荒野观对荒野的定义是静态不变,以纯粹逻辑和语言进行的绝对性解释,尽管他们也承认,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定义和理解对于随后荒野的立法、管理和巡查和提供了经验资料和理论指导。实际上,在荒野法案中,荒野这个词更多意义上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并非原始自然所保留下来的"残余物"。从这个角度看,荒野实际上是人类一个潜在的休憩地,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相互作用这个关系上去理解荒野的终极意义。其实,并不需要改变我们在地球上较为创造性、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来还原一个原始的荒野,因为荒野本身就属于人类与自然这个生生相息、关系复杂多样的综合体,它是这个体系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衰落了。究其原因,一是英国政府短视所造成的政策调整失误拖了英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二是两次大战之间是从一战前以英国为首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向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渡时期,其间国际经济领域缺少一位得力的领导者,各国又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国际合作,最终导致“一损俱损”。  相似文献   

15.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深层生态学是现代西方一种激进的环境主义思潮。它要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 ,倡导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 ,并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 ,对现代的功利主义自然保护方式提出了批评 ,在此基础上提出“顺应自然”的资源管理方式和更为深刻的荒野保护思想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英国文学”,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1945年起到现在这段时期的英国文学,它不包括“现代派”时期的文学。“现代派”时期的英国文学,则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一九一○年到一九三○年那个时期的英国文学。 “现代派”,是欧美资产阶级文学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各种流派的总名称,它主要包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中“自然”是该文本中的关键词,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文本中两种自然观,揭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哲学范式的转移,造成自然被进一步边缘化。文章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主导意象荒野和隐含其间的西方两种原型意象,揭示荒野被文化符号化而自身并无价值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生态文学、生态旅游当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风景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对比,指出生态审美是一场美学变革,深刻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溯源了美国生态审美的肇端——边疆传统,选取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等影响力较大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家为研究对象,兼及其他生态文学作家,从"荒野成为家园"、刀下救荒野、多样和谐之美、空间之美、广义荒野等几方面,梳理美国生态文学对美国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后浅析其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荒野"概念不仅在哲学争论而且在大众文化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野性大自然常常被视为一个人们遭遇意想不到事件的超文化领域的地方。一些作家和电影制作者通过叙述表现自然另一种荒芜景象的故事,从而反对将野性大自然罗曼蒂克化的主流观点。当遭遇到野性和蛮横,人们有时会在井然有序、人类中心和自我创造的世界图景同另外一种诚如普兰武德所说的"界外风景"的另外一种自然之间,感到不自在。《杰瑞》、《荒野生存》、《灰熊人》这三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现代人遭遇野性的故事。这些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现代人总是被野性大自然吸引并试图探寻由于受到整个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精神)的限制,而无法获得的未知经验。而另一个相关主题则涉及,任何一种理想化的荒野概念本身就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这三部电影都有吸引着现代观众的不幸结局。首先,这些电影都将荒野作为一种反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力量;其次,对荒野着迷本身具有彻底的反身性,表明荒野包含着既自相矛盾又非常隐晦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