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生存成为网络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虚拟生存维度从技术意义、话语意义、形象意义上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崇高价值,表现为网络青年群体整体性意义感的弱化,价值取向的技艺性特征和对崇高价值的"虚伪性拒绝",乃至于衍生出现实社会问题。纾解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失落的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黏合网络圈层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网络青年群体塑立和维护崇高价值的目标客体,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之中,对网络青年群体的崇高价值感进行话语性弥合,唤醒网络青年群体对崇高价值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媒介技术更迭引发了青年话语实践的变迁,包括语词、文本、社交及思维的转变。反叛和群氓是新媒体语境下青年话语的两个主题,集中表达了青年的群体地位诉求不顺和价值选择迷茫。剖析当代青年群体身份形塑困境之因,既要从政策安排相对滞后和受众商品化等因素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又需从数字媒介软性操控禁锢青年主体性建构和互动式信息生产模糊青年身份认同等方面综合审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是青年进行个性化表达的时尚符号,也是青年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其迅猛发展对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认同构成新的挑战,表现为网络休闲异化导致普遍价值和意义的销蚀,信息碎片化拼贴与解构带来价值空化,网络"符号化"交往引起主体的身份迷失与信仰困惑。实现网络流行语视阈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需要动态研判网络流行语把握青年价值取向,借助流行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构,提升青年话语赋权实现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正视流行语隐性价值表达重塑青年主流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6.
王健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2-96,117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7.
“躺平”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年网络流行语,其对抗性特质值得引起关注。通过深度访谈方式对社交媒体中“躺平”话语进行研究发现,“躺平”的内涵在传播中发生流变,出现词义和性质的脱逸:在社交媒体实用、情感等需求的驱动下“躺平”在使用中逐渐丧失了对抗性,衍变为强化主流共识的话语,逐步实现了对主流共识的确认与反哺。“躺平”话语衍变的路径体现了中国青年亚文化实践的特点,同时也显示出中国主流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中国社会中“集体—个体”的互动关系本位。语义的虚浮性与社会文化的症候性是中国式对抗话语的总体性标识,这也成为迥异于西方青年亚文化语境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凭借"烧脑""悬疑""凶案""推理"等元素,"剧本杀"逐渐成为青少年的社交新形式,成为青少年寻求身份认同、满足游戏心理和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IP、社交与沉浸是"剧本杀"的传播动因,青少年在"线上+线下"的综合娱乐体验过程中结成趣缘群体,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和展示自我.亚文化视域下,"剧本杀"的传播功能主要有娱乐休闲、情感解压、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在万物皆社交的大数据时代,"剧本杀"将围绕剧本、技术和资源三个方面谋求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内容输出能力,强化算法、VR、XR等技术的应用与结合,细分整合,降本增效,走数字化经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国对外形象的集中展现,国家形象的传播深受中国政府的重视.然而在跨文化背景之下,中国自身的文化属性和传播过程的跨文化特质,增加了国家形象传播的难度,使其长久以来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坚定文化自信、解构传播话语逻辑以及提高话语输出准确度等方式,从跨文化视角提供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化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突破国家的界限,形成了以个体为核心的全球性的社会交往模式。“微全球化”研究是一种基于微观视野的全球化研究.其一般模式和共同特点是把个人层面上涉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行为、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作为其研究的切入点,并进而把握某种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行为、交往、关系。“微全球化”现象泛见于与青年群体相关的各种活动和事件中,对青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自媒体时代,因为有了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更多参与用户以及更加快捷的讯道,谣言的产生和扩散相较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都变得更为复杂。作为自媒体使用的主体,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力量。在青年群体的多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网络谣言沿着不同的路径肆虐,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体是具有流行文化特征的新兴话语,它记录着中国网民的现实境遇与集体心态,反映了主体情感和市民生活的深层结构。本文取用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哲学的跨学科视域,通过对501位青年网民的质化研究,试图从网络流行体这一微观层面切入,窥探青年网民的话语实践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研究发现,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体进行了欲望的时空展演,形成了"私欲化"的个体话语,并通过"拼贴""同构"与"耦合",建构了"风格化"的社群话语,表演与抵抗的意义得以彰显。在此过程中,从"符号义"到"生存义"的呈现,镜像出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绪,体现出流行体话语自身的审美特征和网民"噪音式"的语言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兴趣组织化而形成的网络趣缘群体内部具有层级分化和权力运作的科层制特征。从线上虚拟叙事交流到线下拟亲属化的关系建构,显形管理到隐形管理的管理策略操控,协会形象建构到再构的文化空间拓展,这一系列的微观实践赋予趣缘群体自我培力的可能性,帮助"荣迷"个体重塑身份、形塑认同、壮大力量及制造意义,使他们得以实现身份、权力的转换,地位的上升,从而改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阐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现实境遇、迷茫浮躁的受众心理以及快速扩散的媒介传播是导致"X二代"话语生成的主要原因。"X二代"话语方式的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价值焦虑,具体表现在:标签化泛滥与文化认同缺失、目标功利化与信仰缺失、义利观模糊、责任观不强,等等。在"X二代"语境下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注重深化全面改革、促进社会建设、倡导公平正义等社会结构层面,又要通过优化媒体生态、强化责任教育等途径引领当代青年成长。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是文化“快消”现象的重要推手。文化“快消”行为又促进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作为自媒体的使用主体——青年群体在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情境下不仅享受着快速高效传播的便捷,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快消”的盛宴中。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自媒体加以规范并充分利用,引导和推进青年群体自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并不平静,许多尚未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后发展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出现重大危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认同”是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我者:与“他者”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即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当前“碎片化”时代下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包括知识爆炸式增长、社会思潮多元化、快餐文化风行、传播手段多样性等,其发展态势影响了青年主体与文化的群像特征,包括加剧了青年的圈层主体性、导致了青年文化碎片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组织及活动载体。研究提出了高校青年文化建设在“碎片化”时代下转型与重构的五条路径:围绕“立德树人”,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文化自信”,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与资源;深入基层,针对性渗透到青年文化的每个角落;创新整合及碎片重构,搭建大数据下的“智慧团建”;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示范性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互联网全面进入Web2.0时代,新型社交媒体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网民正在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和文化氛围的创造。在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下,中医文化传播也迎来此新的平台。本文以传播学角度对中医在英语国家社交网络的热点进行研究,愿能为中医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及传播角度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