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儒家伦理可谓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儒家仁学,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一种对"人类中心论"的超越,也赋予中国文化浓郁的人文情愫,它体现了先哲的智慧,也构成我们应对现代生态挑战时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许启彬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79-8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同时也面对着后现代的道德境遇:传统道德基础的崩坍、道德权威的消解与生命伦理的学理匮乏使得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需重新构建。尽管恩格尔哈特曾断言:一般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发现一种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俗世道德,但是他仍主张寻求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道德结构。本文的生命伦理精神即作为这样一种道德结构的尝试,旨在为中国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构建提供可能性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胚基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因其对生命之"道"的终极关照与对生命自由的无极追求而成为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始源之一,与生命伦理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安身立命。本文基于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的沿循生命之源、社会生命之治与个体生命之养的生命理路探析《道德经》中饱含的生命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敬畏生命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尊重、关爱、敬仰、维护的系统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应对当今生态危机中,人们应确立敬畏生命观.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态支持的伦理原则,正确处理自然规律与人的认知水平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的主体性力量理性张扬与过度张扬的矛盾,通过伸张生态正义,明晰生态责任,加强生态支持,优化生态管理,维系生态平衡,实现敬重、珍惜、关爱生命的崇高目的,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技的发展使生命的原貌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生命对于人的秘密越来越少,然而随着生命的神圣性逐渐被“解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感也在逐渐淡化,作为对这一事实的回应,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基于当前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难题,鉴于阿尔贝特·史怀泽①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笔者认为“敬畏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价值之维。敬畏生命应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思想:敬畏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肯定了道德责任的无限性;敬畏生命肯定了生命的平等;敬畏生命对学者也提出了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道教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西方也有较高的认同度。道教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方面累积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理念上,道教强调"守道"、"守一"、"法自然";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规范上道教"贵生"、"恶杀";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文化形式上,表现丰富,且多有引导。现时代深入挖掘道家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施韦泽对道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敬畏和重视生命、将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生物、对区分生命价值高低的否定等三个方面与道家思想颇多相通之处,可以说其恩想对道家恩想多所借鉴。道家没有像施韦泽那样坚持敬畏和重视生命的绝对性,避免了施韦泽思想中的缺陷。这充分反映了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物质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史怀泽基于基督教信仰开始探寻伦理文化软弱无力的原因,从而推动建立一种持续的、深刻的、有活力的伦理文化,即敬畏生命伦理理论。不仅扩展了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更新了伦理学的观念,提出了一条试图解决人生与世界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物质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史怀泽基于基督教信仰开始探寻伦理文化软弱无力的原因,从而推动建立一种持续的、深刻的、有活力的伦理文化,即敬畏生命伦理理论.不仅扩展了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更新了伦理学的观念,提出了一条试图解决人生与世界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敬畏生命,蕴涵了人类对生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无论从历史源头追溯,还是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看,它都构成了生命价值观的原点.随着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张力日益凸现.适度保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是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适度张力需要重创"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重塑生命神圣性,实现当代生命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11.
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敬畏生命观是在对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进行深度阐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体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全新的生命价值观强调生命至高无上性,敬畏一切生命体生命,提倡人的生命优先性,引领人们关爱自然、关爱人类、关爱社会,树立生态和谐观、社会和谐观和文化和谐观,从而提升人类的世界观层次,完善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13.
《中州学刊》2022,(2)
对生命的敬畏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所独具的特性,是人这一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源要求、行动与实践的伦理依据。教育作为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事业,关涉人的生命敬畏感理应成为教育内在的价值逻辑。然而,现实中功利思潮的涌动使得对生命的敬畏感在人的精神贫困中走向消解;利己主义的张扬弱化了人的生命敬畏感;美善德性的遗失消弭了人的生命敬畏感。面对人对生命的敬畏感弱化的现状,教育应当对其予以关注与培育,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引领人在精神丰富中感知生命可敬;关注人“类生命”的发展,指引人在“类存在”状态中体认生命可贵;涵养人的美善道德,促使人在内心恪守敬畏生命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张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2):100-102
艾滋病救治具有深刻的伦理性,对艾滋病救治的关注,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的视角。本文在分析论述生命神圣观、生命质量观、生命价值观、医学人道观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这四个维度分别对艾滋病救治的2伦理基础进行了进一步地论证。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医治无望的濒危患者无痛苦、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豁达超脱的生命伦理思想是构建现代临终关怀体系宝贵的思想资源,并对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中的三大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临终者而言,它可以帮助其消除濒死的恐惧,安宁、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医护人员而言,它可以帮助其看淡频繁的死亡事件,坦然地做好本职护理工作;对家属而言,它可以帮助其尽快从亲人辞世的伤痛中摆脱出来,较平静地度过居丧期,重新面对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论如何化解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2):40-42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 ,也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风险。为摆脱风险 ,必须在科学研究自由与伦理调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不断强化科学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并充分发挥生命伦理委员会的外在监督作用。最后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尚须在专业领域与公众中大力普及生命科学伦理。 相似文献
17.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和中外生命伦理思想发展演进中产生的贵生、爱人等观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当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借鉴价值。面对当代社会来自自然与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与困境,我们应重新诠释生命伦理的主题,理性思考生命价值观以及生命神圣性;在传统与现实的资源中整合新的生命伦理体系,广泛开展现代生命伦理教育,健全完善生命伦理的法律制度,营造尊重一切生命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林玉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60-63
健康伦理以健康利益为关注支点,拓展了生命伦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价值维度,补充、丰富了其原则内涵,展露出新的生命力。健康伦理是在医学发展新阶段对医学伦理、生命伦理的延续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20.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长篇新作《生命册》截取人物典型的生活"横截面",把众多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家通过文体叙事艺术的有机组织,采用城乡交错与自由切换、人物内外融和与自我诉说的叙事结构方式,在作品中展现了主人公吴志鹏50年的人生历程与灵魂漂泊,以及乡村人和城市人的诸多人生故事,传达出了他们的生命状态和心灵诉求,从而折射出一种良好的人生精神生态:移至城市,不忘乡土,根系乡村;身居乡村,怀揣梦想,遥望城市;立足城市,凝视内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