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领导权理论指出:夺取和稳固政权必须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获得的基本前提是民众的同意,依靠的主力军是有机知识分子,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充满了斗争和妥协。党和政府要在农村区域获得牢固而持久的文化领导权,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必须牢固坚持AIE建设、培育乡村有机知识分子、再造农村文化自觉和自信,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所坚守和适度退场。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制度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知识分子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推动生产力发展,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引导观念转型,最终促成了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从制度变迁的模式来看,知识分子作为政党核心力量参与领导制度革命和献身社会改良。同时,知识分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身份的"双重性"、乌托邦情节以及受文化变迁的内敛性制约等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路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朝毅 《社科纵横》2007,22(3):57-58
本文在对葛兰西思想视阈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当代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下实现好自身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的统一。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文章提出要重视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以之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20-2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体系中"自愿的同意"、"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以及"阵地战"思想内涵为依托,分析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四重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行四重维度架构。  相似文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人主要的精神困境——虚无主义的漫延并未回避与失语,相反他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后现代文化与虚无主义到来的根本原因与解决途径.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向“灵活积累”的转变是后现代文化的起源,而生产方式得以转变的前提条件是时空压缩.时空压缩不仅表现为生产领域中的变革,而且直接导致了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革.短暂性、即刻性、符号化不仅成为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特点,而且也成了当代文化的标准,其结果是造成了一种存在危机、意义的丧失.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金融和服务业等非物质性经济的兴起,虚拟经济与虚拟空间已经成为当代资本积累的新途径,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空间的客体性被掏空,这一变化使得存在的根基从根本上被动摇,虚无主义在当代体现得更为彻底.对此,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空间资本化已经成为资本积累的最高形式,它在完成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也必将生产出反抗自身的力量.因此,对于虚无主义的克服也应该借助于资本自身的运行逻辑,最终通过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可以说,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于虚无主义之根源与克服其途径的探讨,依然遵循了资本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观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子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杰 《探求》2008,(3):70-74
知识分子问题是审视文化研究转型的一个重要契入点。葛兰西知识分子观能帮助文化研究摆脱立场抉择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知识分子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他的知识分子观,有力批判了文化研究领域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立场。在葛兰西的启发下,文化研究者意识到了用政治术语来看待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抵抗的知识分子”的概念。但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与文化研究派的“抵抗的知识分子”观存在实质差别。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秩序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松 《求是学刊》2005,32(3):39-42
葛兰西创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失范的重要症结就在于公民意识未能有效确立,导致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未能在社会成员中形成有效的内化。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信仰危机”现象,就必须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文化领导权”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普遍有效确立。  相似文献   

8.
郑文宝 《学术交流》2003,3(10):132-135
社会变革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源昭示、塑造了当今社会变迁的复杂化,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文化的整合就成为必然。文化整合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应该是:未来阶段建构全球大同文化;现阶段建构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具体途径是在塑造完美的大众文化、全球文化的同时张扬具有民族特色的共性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对我国先进文化进行了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从最初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变革,到创立并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先进文化理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与实践表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左"的思想文化倾向,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耿菲菲 《学术交流》2003,(6):118-121
中国文化上的两难困境 ,即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化学上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现代化 ,而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要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超越旧有的思维方式 ,才能实现现代化观念上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刘向阳 《南亚研究》2010,(4):111-123
印度的穆斯林是印度人口众多的少数群体。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然而,印度穆斯林却未能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政治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是历史和经济原因、印度政府的忽视、穆斯林自身原因和教派冲突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The tension between providing services to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organizing them for advocacy to challenge power structures is a fundamental dilemma for Social Change Service Organizations (SCSO). This dilemma exists in many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those that work with indigenous communities, such as the Bedouin in Israel, where providing immediate services and advocating for policy change are crucial. Literature shows the tensions that arise from combining service provision and advocacy. However,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showing how these organizations manage and overcome these tensions sustainably.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using the AJEEC (Arab‐Jewish Center for Empowerment, Equality, and Cooperation) in the Naqab as an instrumental single case. It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ensions AJEEC is facing and reveals AJEEC’s unique approach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se tensions effectively and sustainably within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t present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初开始,北京古城墙在时代变迁下经历了种种曲折的命运。时代大环境的变换导致社会话语的不断变迁,北京古城墙的兴废历史裹挟在这种社会话语的变迁过程中,记录了话语变迁的轨迹,同时也成为话语变迁的一个巨大牺牲品。结合社会话语变迁来考察北京古城墙的惨痛命运,使我们能够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进行反思,最终穿越种种社会历史话语,回归到更为纯粹的文化话语,守护残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朱虹 《创新》2011,(6):117-120,128
建立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监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中介监管体制及手段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已明显落后于发展的需要,出现监管盲区点多面广、监管效率不高、力度不够等现实困境。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能力,必须从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监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While most elder abuse is perpetrated by family members, some may be performed by strangers. When the elderly victim reaches out to the social agency but then refuses services, an ethical dilemma is created for the social worker. Conflicts arise among social work values and the ethical principles of autonomy and paternalism, beneficence, and nonmaleficence. A model of ethical justification is applied that explains the possible decisions in this case. The actual resolution of the dilemma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a social work practice principle.  相似文献   

16.
17.
余成普  李宛霖  邓明芬 《社会》2019,39(4):84-115
在主流叙事中,辅助生殖技术常被誉为不孕患者的“福音”。既有文献过于关注辅助生殖技术的外在情境,没有给予技术的受者尤其是女性的体验以应有的位置。基于作者在Z医院辅助生殖中心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具身化(embodiment)为方法论策略,试图连接社会文化情境与女性的体验,彰显生物与社会视角的交织。研究认为,辅助生殖技术不只是“希望的技术”那般简单美好,它带给女性的希望与焦虑并存。希望和焦虑作为一种具身体验,通过女性的身体传递出来,显示了社会文化情境和技术不确定性对女性身体的塑造;女性在感知这些体验的同时也积极从地方文化中习得策略,以应对技术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压力,从而带着希望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夏瑛 《社会》2014,34(1):52-74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动员框架使用了文化情境中的边缘价值,动员效果并不理想;第二阶段,社会运动领袖对动员框架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将其与文化情境中的主流价值靠拢,在动员取得突破之后,又将边缘价值带回动员框架。随着运动的扩大,这些边缘价值被广泛传播与推广,并在运动之后延续下来,重塑了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s the social right to receive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new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A qualitative study that included 42 social assistance recipients and 12 policy implementers in urban areas suggests that the social right to receive social assistance has no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practice of philanthropy which continues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cial assistance. At present, the underlying idea of social assistance is stuck between the idea of philanthropy and social right to receive assistance. The competing views have resulted in the dilemma of current social assistance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change to move toward social right to receive assistance and transition out of the dilemma of social assistance versus philanthrop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broadened to study the social assistance recipients and policy implementers in rural areas and examine their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