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牍所见西汉马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政是古代国家对于官用马匹的采办、牧养、管理、使用等方面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制度。它是古代兵制、邮驿制度、财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简中的材料显示,西汉政府对马政相当重视,汉武帝想通过天马来改良马的品种,但效果并不明显;汉廷对厩马食粟有统一的规定,厩马食粟的多少折射出西汉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西汉官方马厩遍布全国,各有分工,相互配合,政府对马厩有较严格的管理,显现出西汉政府良好的行政秩序。  相似文献   

2.
西汉西北边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时,在西北地区开拓了大片领土,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工作。首先是修筑边塞防御线,派兵戍守,防止边疆民族对开发工作的干扰。本文重在叙述西北汉塞的修筑过程与走向、管理机构,以及有关边塞防御的烽火、天田和考课制度,因为这些制度的实行,巩固了边防,史称"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保证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6):7-13
秦汉时期确立的郡县制,能否取代分封制实现皇权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就制度本身而言面临着实践的考验。在郡县制下,皇权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控制,主要是依赖于郡级地方政权所发挥的社会控制作用,其中郡守个人对社会的掌控能力至为关键。因此,西汉政府在郡守任用中,特别重视郡守在治盗贼、抑豪族、弭边患等方面的政治能力,在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治安管控方面的能力,及其在发展经济、增殖户口、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构成郡守选用、考核和处置的主要依据。西汉政府重视郡守的社会控制能力,对于统治者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妥善应对社会危机,巩固皇权统治,从而对于郡县制在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汉建立之初 ,国势衰弱 ,而其北方的匈奴却很强大 ,并不断对汉朝西北边境侵掠 ,向河西、河湟和西域地区扩张 ,以及汉朝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 ,加强西北边防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本文认为 ,在敌强汉弱情况下的和亲政策 ,以及汉朝为发展经济和加强边防建设的政策、措施 ,乃是对付强敌的一种积极的防御政策  相似文献   

5.
西汉县令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县令长的出身与迁转情况,及其在西汉行政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问题,在传世文献资料与尹湾汉简的材料中都有反映。通过分析可知,西汉的权贵之家和贫困之家子弟都可以通过小吏迁升为县令长,当时还不存在二百石之关;县令长中儒生与文吏在数量上也不相上下,且基本稳定;县令长任用主要通过功次与察举,官职的去免对其以后的迁升不构成大影响。县令长与地方王侯的关系很微妙。  相似文献   

6.
一般都认为,在西汉削藩三部曲中,众建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案,推恩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案,而直接削诸侯之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固有的矛盾,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导火线,最为下策。本文认为,众建并未普遍实施,削藩效果非常有限;而推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武帝时的诸侯国与文、景时期的诸侯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汉削藩三部曲中,直接削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灾与西汉荒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的时期。各类灾荒中,水灾对西汉的危害尤为严重,西汉一代不懈地同水患作出了英勇的斗争。西汉因而也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西汉政府在荒政上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么对于西汉水灾与荒政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拟对西汉的水灾及其荒政举措作些研究,旨于探明西汉时期的水灾概况,阐明西汉的救灾措施及其社会功效,并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朱顺玲 《南都学坛》2001,21(4):12-13
西汉元帝永光四年下诏正式废置陵县。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汉统治进入后期,经济匮乏,无力支付设置陵县的巨大开支;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增强,他们强烈反对迁徙。二是匈奴势力经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已经衰弱,对西汉都城长安已不再构成威胁,陵县防御匈奴的使命已经完成。三是经过西汉前中期的大量徙民,关中地区地少人多、粮食短缺。  相似文献   

9.
西汉诏令以其特有的方式多维度地反映了西汉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实况,它不仅为理顺西汉政治与人伦秩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为儒学在西汉的发展与凸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汉诏令也映现出那个时代的哲学趋向与人文图景,其自身所凸显出的宗教情结与伦理向度更是为东汉乃至后世的诏令提供了基本范式。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被融进西汉诏令中不仅反映了西汉政治的价值向度,而且也彰显出儒家伦理思想在政治中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是西安地区发现的第三座西汉壁画墓,壁画保存较好,内容丰富,不仅有西汉常见的镇墓辟邪、羽化升仙,还出现了东汉流行的反映墓主人现实生活的狩猎、乐舞等内容。画面线条纤细,人物眉清目秀,完全不同于汉代“粗犷朴拙”的绘画风格,为研究西汉时期京畿长安地区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中国绘画发展史提供了最真实、鲜活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王国分封制并存,郡县直属西汉王朝,王国则为封王管辖的地区。王国建有一套独立的职官体系,其中相是最主要的职官之一。王国相的设置、地位变迁、职权、任命以及与诸侯王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中央集权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西汉建立之初,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随着政府对商人政策的放宽、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土地商品化发展以及商人与权贵的紧密结合,西汉时期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几乎贯穿西汉两百年历史,历经确立、不稳定、中断、重新确立、稳定、断绝,虽然曲折,但确是历史的必然,不仅对当时汉族和匈奴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起了重大保障作用,对两个民族的融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更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清末以降,在西汉齐国遗址便出土了数量很大的古代封泥,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这里又发现了数百枚封泥,为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考察古代封泥文物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西汉政论文是"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西汉政论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变于汉初,文风指事直言、雄直激切。再变于武帝、宣帝时期,变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坐而论道、凝重典雅。三变于元、成、哀之世,以引经据典、雍容温润为特点。这些都体现了西汉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外戚豪门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以高级别宫廷女性为内援和基础的家族。西汉一朝最能体现外戚豪门内涵的是早期的吕氏、中期的霍氏、晚期的王氏三大家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时代特点,并对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尹湾汉简的《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所记载的兵车器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弩是汉代技术最先进、用量最大的主力武器。西汉在长安和洛阳、北边郡、内郡都建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直属中央管辖。集薄所记武库是西汉政府建在内郡的直属中央的国家武库。武库有充足的经济保障。西汉对中央和地方武库的严格掌控,是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前期(前202年—前130年),西汉人口由1300多万增长到3400万左右,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武帝中后期(前129年—前87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国人口进入增长停滞期,甚至显著下降,武帝末年人口减少到2800多万;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6年—公元2年),社会较为安定,西汉人口又进入增长时期,并达到5900多万的高峰。但此数字,并不是西汉末年全部实际存在的人口数,而仅仅是以郡国为基础列入政府版籍的“编户齐民”。实际人口数应加上:隐匿人口,宗室、列侯及奴婢人口,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人口及以属国方式管辖的少数民族人口。西汉末年人口总数可达6400万。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5,(4):7-10
两汉在西北边疆都曾实行过军屯戍边、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等移民政策。但不同的是:在募民方面,西汉是为拓边而募民徙边,东汉是受边疆战乱的影响将边民内迁,战乱平息后又令其返回;在处理降卒方面,西汉是在边郡置属国以处降卒,东汉是迁降卒于边郡以内;在迁徙罪犯方面,东汉为了避免边疆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不但将死罪囚减罪一等戍边,而且令罪犯妻子随同前往。从二者对西北边疆的治理效果来看,西汉大规模的在西北边疆实行军屯与民屯,且能保持政策的相对持久性,这对西北边疆的安定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西汉音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歌儿"。最初,他们只在宫中宴饮和祭祀上进行乐曲吹唱,发展到后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地方上,成为西汉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音乐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