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河南金石文献极其丰富,《石刻史料新编》著录收入了《中州金石记》《河南金石志》《保定金石志》《嵩阳石刻集记》等书。另外,今人还编有《嵩山、少林寺石刻艺术大全》《王屋山名胜诗画》等书。这些书籍包含了许多宋人诗歌,今利用这些文献辑得宋代佚诗24首,补充作者9人,又校正了作者及补充字句题序若干。  相似文献   

2.
宋代石刻文献中存录大量宋诗,从石刻文献角度对《全宋诗》作品加以观照和检核,对其相关作品可起到订讹补缺的效果;《全宋诗》所收录的作品重出现象比较突出,利用石刻文献保存的相关作品进行校对,则可对《全宋诗》中作品或作者分歧诸现象发挥排异和正误的参考作用;此外,利用宋代石刻文献还可为《全宋诗》辑补佚诗.宋代石刻诗的文献价值有待深入开发与挖掘,但石刻因自然或人为的损毁以及金石文献记录上的失当,也会导致相关信息的缺失而引起错讹和偏误,给辑佚和校勘工作带来相应的障碍乃至误导.故在利用其价值时不宜过度依赖和信从,或人为地放大其权威性和可靠性,而应保持客观、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湖南地方文献极其丰富,《中国地方志集成》即著录了《湖南府县志辑》86册,今人编辑的《湖湘文库》亦收录了大量的湖南地方文献,这些书籍包含了许多宋人诗歌。今主要利用《南岳总胜集》《(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嘉靖)长沙府志》《南岳志》等书共辑得宋代佚诗67首(包括4则残句),补充作者24人。  相似文献   

4.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汉巴官铁量铭”注云: 此盆色类丹砂。鲁直石刻云:“其一曰秦刀,巴官三百五十戊,永平七年第二十七酉。”余绍兴庚午岁亲见之,今在巫山县治,韩晖仲云。《金石录》传世宋本有两种:一是全本三十卷,现藏北京图书馆;一是残本十卷(自卷十一至卷二十),旧藏滂喜斋潘氏,现藏上海图书馆。全本书中版心刻工姓名有胡珏、徐亮、胡刚,宋淳熙三年(1176)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龙舒就是舒  相似文献   

5.
北魏以前的金石学实践多为原始的、零散的.《水经注》金石文献的著录实践,无论在著录数量还是著录方法上,都比前代更进一步.庞大的数量、独特的著录方法以及作者对金石资料考经证史作用的重视等客观上推动了金石学的不断演进.《水经注》对北魏以前的金石学实践作了总结,承上启下,为金石学在宋时的形成作了先导.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21,41(1):52-58
汪照是乾隆时博学名儒,陈鸿森先生判定其生卒年,依据的是王鸣韶《鹤溪文稿·少山汪先生哀词》。《鹤溪文稿》稿本上有汪照评语题记,看似与稿本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矛盾,实则不然,汪照所评乃第一次结集本,王鸣韶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则在临终前第二次结集时。汪照少工诗词,后究经义,著有《三家诗义证》《大戴礼记注补》;又重编纂,与姚埙合编《宋诗略》,辅佐王昶纂《金石萃编》,手抄《崇文总目》。文章首次梳理出了汪照的特色文献观,即以实用和事功为初心,传世文献之外兼用金石且重辑佚,颇有"二重证据法"之先见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辑佚文献三驾马车并行"之卓识,在拓宽乾嘉学术的研究对象、加深对乾嘉学者整体生活空间的认识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容斋随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保存了洪迈大部分学术成果,对于研究洪迈的学术成就和北宋文献构成极有帮助。根据《随笔》征引的金石文献信息,可以知道这些文献传播的路径有四,即父辈自金地携归、兄长购置、子侄外出公干搜求以及自己四处收集。这些文献的传播方式以及路径,展现了宋代学者的交际脉络以及业余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山左金石志》虽题为毕沅、阮元同撰,实乃阮元及其幕友所修.《山左金石志》资料丰富,阮元及其幕友的搜访、毕沅的收藏、金石同好间的交流、山东地方官民的提供以及对已有文献的援引等,都是其重要来源.《山左金石志》始纂于乾隆五十九年,次年初成,嘉庆二年刊刻.  相似文献   

9.
近世陇上学者,以临洮张维先生著述最丰。主持纂修之《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于旧志多所厘正补益;辑考三陇金石之《陇右金石录》,搜岩剔薮,足资考证;著录三陇方志之《陇右方志录》,网罗宏富,间及论断。西北地方文献之谙熟精研,罕有其比者。其《陇右方志录》初刊于一九三二年。嗣后,先生“以事至北平,暇日东走齐鲁,  相似文献   

10.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查慎行撰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该书针对苏诗旧注作了进行了全面的订正、补充。清代宋举、邵长蘅整理翻刻宋代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而成的《施注苏诗》,对施顾原注常有妄删,查慎行首先针对此现象,补充了施顾注的原文,并对旧注改动引文的原文以迁就作者的现象作了批评与更正。其次,查慎行在《施注苏诗》的《续补遗》二卷的基础上,又依靠宋代及明清的文献,辑得苏轼的佚诗一百二十余首,并对互见于苏轼与他人诗集中的九十首余诗歌作了考证,论证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苏轼的作品。《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巩所集《金石录》五百卷虽已散佚,但通过他留下的十四首金石录跋尾却可略窥其《金石录》的编撰思想。其编撰目的是载录史料;编撰方法是考定补正;编撰态度是严谨认真;编撰作用是传道说理。  相似文献   

12.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而创始人则为著名的学者欧阳修。自汉以来。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多载铭文;碑碣刻辞,出土尤众,以其有资于考证,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四库总目提要》说:“自梁元帝始集录碑刻之文,为《碑英》一百二十卷,见所撰《金缕子》,是为金石文字之祖”。其实,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最早收集碑石拓本为书的是晋代将作大匠陈勰,辑有《杂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梁元帝《碑英》既不见于《隋志》,为时又较晚,金石文字之祖自然要数陈勰《杂碑》了。不过那时收集金石文字,大都只供文人学士们的玩赏,还很少研究的成果。直到宋代,欧阳修才开始集录大量金石铭刻为《集古录》一千卷,用以考订史籍的讹谬,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在辑校古代小说、文人文集、乡邦文献及金石文物等方面费力颇巨,不但搜罗广泛,考订谨严,而且注重体例,因此成就宏富.鲁迅古籍文献整理辑校的实践,也为今人批判继承我国文化遗产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一、宋代的石刻著录书 传统金石学盛于两宋,元、明顿衰,至清又复盛。两宋时收集和研究金石文字者,其中不少人孜孜看矻矻,终其一生,心力尽萃于斯。如北宋刘季孙,赵明诚曾说:“迩有刘季孙景文者,知名士,与余先公有旧。家藏金石刻千余卷,既没,其子不能保,为一武人购得之”。苏轼有一篇上书朝廷的《乞赙赠刘季孙状》,说他“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相似文献   

15.
孙樵著作,据中和四年(884)作者《自序》,共三十五篇,辑成十卷。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经纬集》三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文献通考》同。只《直斋书录解题》作《孙樵集》十卷,与《自序》同。此外,宋尤袤《遂初堂书目》、种放《退士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等亦提及此集,但未言卷数。由此观之,宋代流传的本子,大概只有三卷,十卷两种。  相似文献   

16.
钱大昕作为清代著名学者,不仅在史学、语言文字学、历算学、校勘学等诸多领域成果丰硕,而且在金石考据学方面也是成就卓著。在其有关著作中,钱氏详确地阐释了诸多深涩难懂的金石文献的文本意义,归纳并揭示了多项金石文献的行文惯例,考察并说明了某些重要的金石文献的真伪与完缺,并进而利用金石文献的考索成果,补正了传世典籍的阙误。他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方法推动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长足发展,对后世的学术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 写本缀合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文词九经抄》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种蒙学读本,是具有家训及书抄性类书的特殊教材。学术界对保存在英藏、法藏敦煌文献中的《新庥文词九经抄》写本做了研究,但是保存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新集文词九经抄》却很少有人涉及。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八个卷号写本,其中六个误定成《百行章》,本文经过对这些写本的抄写字体、内容等研究,认为是一卷《新集文词九比抄》分裂所致,可以拼接缀合为三块,与英法藏本不能互为渊源底本,出自张氏归义军初期的改煌文士之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方志、家谱、别集、石刻等多方面材料,证明吕大临生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卒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宋元学案》言其"年四十七"有误。《伊洛渊源录》卷八所载有关吕大临的《祭文》作者为吕大防无疑。并依据有关材料,补充了有关吕大临仕履。  相似文献   

19.
明代徽州学者程敏政编撰的《新安文献志》10 0卷 ,15 0余万言 ,是一部大型的介绍徽州人文历史的文献专辑。书中所辑之文 ,从不同侧面分门别类、介绍了徽州历史上足以垂范后世的各种代表人物 ,其中重点介绍了朱熹及其学说对徽州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介绍了徽州山川之美及徽州人热心建设家园的义行壮举 ,突出了人杰地灵主旨。前人评此书“荟萃极为赅备 ,自明以来推为钜制”。 (见《四库提要》)本书保存了大量介绍徽州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极可宝贵 ,是我们今天研究徽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20.
清人严可均编纂的《全隋文》,被誉为研究隋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一人之力的局限,《全隋文》的编纂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和诸多失误。为了纠正此书所见失误,为研读者提供更为科学之文本,运用内、外证相结合的方法,据以文献、史籍和新出土石刻,共辑得札记23条。其中既有对录文重出互见的厘正、文字讹夺衍倒的校勘,又有文章系年的考订、补充和纠正。需要说明的是,所用《全隋文》为商务印书馆1999版,各则札记先列卷页(商务版卷数用汉字,页码用阿拉伯数字,仍依其旧),次列作者及篇名,再陈鄙见,以便检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