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按照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要经历四个重要的培育发展阶段和三个心理发展过程。四个培育发展阶段是指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三个心理发展过程是指心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本文试图从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的心理发展历程,认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发展需要从个人认知入手,以培养文化情感为重要任务,并从文化认同升华为理性思维,坚定意志,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翻转课堂”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翻转”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及其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的适应性颇受争议,目前学生、教学内容、教师和学校四要素是否适应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小学教师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一线教师做出了应该并可以“及时应令”的判断。据此,笔者提出了四点建议来助推小学科学地推进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1938年3月,在美国记者海伦·斯若·埃德加和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的倡议下,经国内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同年8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为推进与发展后方“工合”事业,“工合”协会于1939年1月在重庆设立了“工合”川康区办事处,1939年2月设立“工合”川康区驻蓉办事处,后又改为成都“工合”事务所。本文以抗战时期成都“工合”为研究对象,浅析成都“工合”兴起的原因,从组社、各社的业务、贷款、技术改进、教育等五方面探讨成都“工合”的发展;从地理位置、组社规模、技术改进等角度分析成都开展“工合”运动的有利条件,进而呈现成都“工合”为抗战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已有了文化交流。通过对西藏卡若文化与南亚俾路支斯坦地区梅尔伽赫文化、克什米尔地区布鲁扎霍姆文化、古夫克拉文化的文化互动考察,发现卡若文化的陶器刻纹、衬花工艺、海贝加工技术与梅尔伽赫文化关系密切。梅尔伽赫文化并未对卡若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喜马拉雅山廊道向西藏渗透,卡若文化与克什米尔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互动关系就说明了这条文化交流通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族魂”,鲁迅生前的种种言论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战事的宣传以及对敌的斗争。从抗战的爆发、相持,到攻坚,每个阶段中的国民精神的鼓舞与高扬,都有鲁迅符号的参与。从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性文章,揭示出鲁迅精神如何在民族战争的大背景下阶段性地重新得到解读,同时,也为接受群体的影响方式做出阐析。
  相似文献   

6.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大后方的重要文化阵地,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在重庆持续繁荣。与此同时,大批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开展通信联络、译介反法西斯音乐、在国外传唱歌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交流。战时重庆音乐界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有助于宣传中国抗战精神,争取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7.
卢旺达的多语环境现状与其历史和政治权利斗争有关,前殖民地语言——法语和象征意识形态的英语成了种族大屠杀之后替代种族区分的身份标志。多语教育政策在法语、英语、卢旺达语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出台。实施之后,卢旺达语渐渐受到重视,英语的地位依然稳固,法语日渐式微。但限于客观条件、政治环境以及目前多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等因素,卢旺达的语言教育仍面临诸多难题。卢旺达的多语教育现状给汉语传播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活催生了中学校园流行语“萌性”与“虐性”时代的到来。“萌”“虐”语汇众多,词类多样,活跃于口语交际之中。其构词自由、可短可长,偏于修辞,致力陌生。“萌”是姿态卖萌与忧伤抚慰,是自恋幻想与天真呆萌,是年少老成与炫酷时尚。“虐”分自虐与他虐、身虐与心虐。分析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多样的人生态度、众多的语言构造方式,有助于研究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工作和课程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9.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察抗战文学各种文体,其中出现了大量对民族苦难的写实与表达,而对于女性在战争中苦难与境遇的表现体现得最为真实与丰富。在抗战各类纪实书写中集中出现的女难民,既是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苦难的具像化身,其实也被作家有意建构成一个反侵略战争文化的明确符号,成为表征战争与和平价值取向的有力砝码。
  相似文献   

12.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实践理念的范畴,其本质是“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在当代世界现实中的具体化、现实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具有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理论逻辑的连续性和哲学方法论上的相似性。当代世界现实环境体现为两种制度的长期并存与社会主义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以及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和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理念是认识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彰显出中国驾驭资本逻辑的自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川陕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革命理论、红色文化宣传以及成功的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实践,有力地展示了党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人民性及对青年的关爱,形成了对广大青年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迅速发展。苏区时期党对青年的感召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抗击侵华日军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党史军史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团体对新四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基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献,对新四军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梳理文献数量、发文刊物、研究机构与作者、关键词和学科分布等方面的数据并分析其特点所在,可以为新四军研究和抗战史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商鞅作为早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对“周礼”的态度秉持“更化”而非完全的“拒斥”。基于法家的功利认知,商鞅提出“礼者,所以便事”的基本原则。进而主张以“刑无等级”取代“刑不上大夫”,用军功爵制替代周礼基于宗法血缘的分封制,推崇耕战而斥责诗书。商鞅在秦的变法,实则是以“法”入“礼”的“更礼”革新。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抽取了CNKI(2005-2012)有关中国商帮方面的5402篇文献,统计了近八年商帮研究的文献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及相关主题,绘制了相关作者和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图,概括了商帮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主要热点,指出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所在与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礼让”还没有成为一个词或习用短语,《里仁》篇出现的两例“礼让”为先秦儒家文献所仅见。从北宋邢昺到现代主要注本类似“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的阐释,均脱离先秦汉语实际,也偏离了孔子原意。《颜渊》篇“子贡问政”章的“去食”,依上下语境的对应关系以及周初制度、儒家主张,应指官府免除赋税、国家停征储备粮食。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低税率经济制度等,虽然是以恢复周初“礼制”为路径,缺乏因时而变的勇气,尤其是过度强调“礼”的仪式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最具民本思想的政治选择,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