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斌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7-50
《郭店楚墓竹简》出版至今已有10年,其中的《太一生水》由于行文别致、论证生动一直备受学界专家关注,就其学派归属问题曾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本文以此为论题,先辅以图形简要解说《太一生水》的内容,后采用文献对比的方法具体论证《太一生水》的思想,最后将《太一生水》归类为道家。 相似文献
2.
李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1):41-46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3.
《论衡》中有一部分虚词、句式,既不向同期文献扩散,也不向后期文献流播,是为王充首创独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择要分析这些个人性语法现象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研究对汉语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揭示小说文本中蕴含的文法,二是心有寄托。寄托主要包括三点:一,借评点《金瓶梅》感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二,借评点表达科场数次失利之后,对功名既失望又有期望的复杂心理;三,表达对孝德推崇以及笃孝的自豪。寄托是评点的主要动因,这也就导致了张竹坡《金瓶梅》评点主观性过强。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李剑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论。该文本在论述宇宙生成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概念,其中关于"神明"概念的解释学界争议颇多:或云"神明"为神祇,或云为日月,或云为精气和精气显现出来的作用及现象。这些解释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神明"应指"精气和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6.
王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9-33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中“太一”何谓及其与“水”的关系,乃是解读此文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线索,可 从逻辑和情理内在一贯的意义上为此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和中国的战时首都,遭到了日军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这一期间,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通过其派往重庆特约记者以及援引其他西方驻重庆媒体的报道等多种形式,真实记录了日军集中轰炸中国平民和民用设施、蓄意轰炸西方国家外事机构和人员,以及重庆民众英勇反轰炸斗争的主要历史过程。这些报道不仅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见证了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庆之暴行,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以媒体传播者的角色宣传了以重庆为代表的中国军民抗战形象,建构出一种谴责日军残暴、同情和支持中国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谭宝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8-23
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之"名"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名."混沌"就是"清浊"或"清混"(也作"清浑"),即《太一生水》中之"青昏".因此,"(青)(昏)"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托其名"就是依照贵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逻辑理路循序演进,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 相似文献
11.
“翻转课堂”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翻转”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及其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的适应性颇受争议,目前学生、教学内容、教师和学校四要素是否适应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小学教师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一线教师做出了应该并可以“及时应令”的判断。据此,笔者提出了四点建议来助推小学科学地推进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族魂”,鲁迅生前的种种言论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战事的宣传以及对敌的斗争。从抗战的爆发、相持,到攻坚,每个阶段中的国民精神的鼓舞与高扬,都有鲁迅符号的参与。从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性文章,揭示出鲁迅精神如何在民族战争的大背景下阶段性地重新得到解读,同时,也为接受群体的影响方式做出阐析。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视域中黄老道家的理政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6-51
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以其基于自觉的天人无隔的整体大宇宙意识下的强烈家国天下之情怀,创造性地成功诠释、转化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理念,推出了高标自然而然的终极最高价值的“无为”、“贵因”的理政之术。“无为”昭示了治世理政上的“不干涉主义”;“贵因”则倡言君王遥契道而包容所有人,涵纳其一切个性,真切看重并善于因顺和凭借臣下及众民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以圆满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由此昭示出黄老道家既不同于老子“自然的理想主义”、又不同于正统儒家“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性、现实性品格,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荣虎只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39-41
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内核的黄老学积极参与政治治理,以顺守天道为核心,主张治国用“德”、“刑”二柄。“德”为万物成长的内在基础,决定着万物的盛衰,是从天道到人道的延伸,表现为国家治理的德政基调;“刑”类似于法,是规劝和引导民众并在必要的时候施以惩戒。“德”“刑”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尊卑、主辅关系,而是阴阳四时自然之道的人间延伸。 相似文献
15.
创新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洞见,是攻坚克难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潮流的乘势之举,是着眼未来的长远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是统领与被统领、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与“五个发展”是点面拓进、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组织上要有保障,规划上要分阶段,推进中要成体系,实施中要抓重点。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6.
勾承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5):133-136
本文通过对《史记》中所记录的西汉前期推崇“黄老之术”的几位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个案剖析 ,论证了“黄老之术”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应用意义 ,从侧面印证了道家思想在西汉前期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并不像历代史家所认识的那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后,劳工住房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工新村思想随之应运而生,其希冀从改善劳工住宅入手,再通过“公社化”的日常运作与社务管理,从而达到改良整个社会的目的。劳工新村建设契合了南京国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考量,因而受到其支持和采纳,并在全国得以推广。劳工新村思想与主张的广泛推行,以及其内部较为独特的治理举措和成效,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9.
吴建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06-111
“论”是南宋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论学绳尺》是一部收集南宋时期省试优秀“论”作的选文点评集。集子中批语多以“老”字点评文章。集子从文章的用语、结构及作者的修养等方面揭示了“老”的内涵,说明“老”是宋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上探讨“老”的成因,有利于整体观照宋代文学,加深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