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晚清知识界针对“男降女不降”这一来自明季的历史话语进行了广泛征用,形成一股颇具势力的言说热潮。虽然话语使用的背后担负相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动机,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仍呈现微妙而有意味的差异:以蔡元培和章士钊为代表的“《苏报》同人”多借此话语形式直接为“排满革命”张目;其他知识分子如柳亚子、高燮等更为关注话语本身凸显的女性主体,致力于挖掘“女不降”蕴含的民族大义,借此呼唤晚清女性的崛起,彰显一定意义的女性主义立场。同时期文学文本建构的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对上述差异性言说及其背后相同意图的呼应。  相似文献   

2.
征文是晚清寓华传教士为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福音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晚清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万国公报》也采用了这一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万国公报》不仅引起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征文不仅是《万国公报》稿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在晚清社会具有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1904年问世的《女狱花》,历来被视为晚清讲女权、兴女学的重要小说。学界此前对作者王妙如知之甚少,更未考查深度参与《女狱花》文本生成的罗景仁。罗景仁为王妙如之夫,曾就读于日本东本愿寺创办的杭州日文学堂。该学堂新学氛围浓厚,也是日本净土真宗在华传教的渗透枢纽之一。据此,《女狱花》中的新学知识与佛教细节得以双双“解码”。王妙如的女权思想源自佛教“众生平等、无二差别”的平等观,在实践层面秉持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同时融入日本佛教传统中的救国理念与兴学特色。在近代东亚佛教格局的冲突与重构中,不仅能揭橥晚清女性的艰难探索与跋涉,更能抉发日本佛教对近代中国思想影响的一脉潜流。  相似文献   

4.
《女狱花》《黄绣球》是晚清新女性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塑造了许平权、黄绣球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女豪杰形象,蕴涵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了晚清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女性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新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出现,是一定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民族心理的积淀和启迪,也是作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动机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5.
《女娲石》是晚清一部未完成的政治幻想小说,描写了中华大地上一场由“国女”领导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所谓“国女”,本来是指兼具尚武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以此为武器主动投身政治生活、承担政治责任的女公民。然而,我们却在小说中发现,国女实际上是男性理想人格在女性身上的重塑。性别革命被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强势话语架空。本文试图厘清此种困境产生的逻辑线索,并指出:困境的根源是隐蔽在小说中的男性价值,而男性价值恰恰来源于“国女革命”的创作者——小说家。  相似文献   

6.
明清浙东因婚嫁负担、巫蛊迷信等原因而有严重的杀婴现象,晚清佛教社团、开明官绅对婴儿的救济增加了关注,《拯婴图编》折射了晚清浙东反杀婴故事的真实与想象。《拯婴图编》以多元身份为切口,围绕对“遭何报及如何报”“遭报情境”等问题的解答,构筑了立体、色彩化的冥报系统,并以多种写生图像构建社会教化元件,镶嵌在王权观、良吏意识、地域感知等现实思考中,其“以佛为本”的思想资源整合,演绎着斑斓的生命观、女性观、动物观、医疗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晚清出版的外国女杰传中,明治日本的影响相当大。其中由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编辑、1898年印行的《世界古今名妇鉴》比较特殊,属于隐身文本,不为中国译者提及,却有多篇传记经过反复译介,广泛流传,因此值得重视。本文从介绍《世界古今名妇鉴》的原文本入手,分三节作了探讨:将最早由梁启超译述、并一向被视为梁著的《罗兰夫人传》放在女性语境中,揭示其与晚清流行的"女子为国民之母"说法的关联;考察充满革命激情的《世界十女杰》,如何经由有意识的改写与添加,使传主因切合晚清国情,成为中国女性寻求独立、解放取法的楷模;最后再就《女报》(《女学报》)、《女子世界》与《中国新女界杂志》三个晚清女报的"传记"栏,分析其选取、隐括的译文同各自杂志宗旨的密切呼应——从而呈现具有"百变身"的《世界古今名妇鉴》参与晚清"女界革命"的实绩。  相似文献   

8.
谈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是晚清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在这两所大学都强调外语学习,特别是拉丁文学习,并在1905年译刊了《拉丁文通》,拉丁文教学是震旦学院创设的催媒。晚清以来,从同文馆到复旦公学,外语学习的问题已构成一种“外文情结”,至今仍困扰着我们。马相伯在外语教学上的实践和理念是近代中国知识界探寻西方真理,追求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3,(6):I0001-I0001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神话观的变革",《新世纪神话观的变革与神话研究新趋势——中国神话学会前沿对话》文章中,叶舒宪与廖明君探讨如何让神话研究重新整合和沟通文史哲与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谭佳《神话为何属于文学研究?——以晚明、晚清西学分类为起点》从晚清由西学传入中国的“神话”与中国“天”之内涵的错位,造成了中国神话学从属于文学研究的尴尬境地,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何以能更贴近本土文化实质的思考。安妮萨·卡萨姆、杰梅楚·梅格萨著、唐启翠译的《铁和珠子:男性与女性的象征符号——一项关于博尔兰奥罗莫人饰品的研究》尝试在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中来探索和展示“物的意义”,是人类学研究“物的民族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花月痕》是晚清早期狭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对感情的抒写、对主人公命运的阐释、对眼泪与死亡的沉溺都值得我们关注。《花月痕》作为晚清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小说,一方面承续了古典传统才子佳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飘零的末世时代的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而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文本,它又已经与以“五四”为界线的现代意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3.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时期,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中国妇女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中华女子学院应当积极参与这项历史使命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培养跨世纪的优秀女性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特制定本规划.一、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任务:办好学院,培养女性人才,提高妇女素质.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女性人才,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妇女解放服务.总目标:到2000年,把中华女子学院建成一所教学质量优良、独具特色的女子高等学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是从晚清开始的。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新式印刷技术的引入 ,社会对各类图书需求的迅速增加 ,也产生了一种负面效应。它反映到社会方面 (尤其是知识界 ) ,即出版界盗版现象严重 ,著作者的精神、经济权益无由保障 ,并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学术进步。社会发展与法规滞后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努力下 ,作为西法移植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版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重视。“文明进步惟恃智识之交通 ,学术昌明端赖法律之保护。”这是《大清著作权律》颁布后 ,民政部为将著作…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孽海花》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进步的政治倾向。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清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昭示了晚清社会的必然崩溃,同时也传达了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号,在晚清小说当中,“实不愧为一部杰作”(阿英《晚清小说史》)。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孽海花》的语言,既典雅又通俗,既生动又形象,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行文运笔讲求辞藻、明征暗引、多经推敲,是继《红楼梦》语言革命之后的又一典范之作,下面,就让我们对《孽海花》的语言特色作些具体分析。一、语言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本着唯实、求是、图新、超越和“发展是学报第一要务”的办刊理念,全面注重提升期刊质量。历经3年的内涵发展之路,现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基本确立了在女性先进思想文化传播和文献信息处理领域里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书以《中华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历程,因而,首先应当对“中华”和“文化”两概念作一简要界定.“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因建都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它指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中华之“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应.中华之“华”,意谓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