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群英汇聚、文化交融。众多音乐文化团体、音乐院校、民间音乐组织等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立,并积极开展文艺抗战活动和“音乐外交”活动,特殊的时代,赋予音乐这门艺术救亡图存的时〖JP2〗代使命。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背景下,音乐成为连接中外沟通的桥梁,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实现了精神文化上的共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不仅对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日后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有组织的全国规模的交流,是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的交流,是全方位的交流。抗战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实质是中国的抗战文化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能离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孤立地进行,能否正确处理围绕中国抗战展开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是关系到中国抗战胜利和前途的严重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坚持实行的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来援助的方针,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积极地开展国际交往和对外宣传工作,其中包括争取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时期重庆反空袭斗争的地位和作用杨光彦,潘洵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的司令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在远东的结合地。由于重庆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连续数年的狂轰滥炸。但是,血腥的空袭没有...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和中国的战时首都,遭到了日军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这一期间,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通过其派往重庆特约记者以及援引其他西方驻重庆媒体的报道等多种形式,真实记录了日军集中轰炸中国平民和民用设施、蓄意轰炸西方国家外事机构和人员,以及重庆民众英勇反轰炸斗争的主要历史过程。这些报道不仅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见证了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庆之暴行,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以媒体传播者的角色宣传了以重庆为代表的中国军民抗战形象,建构出一种谴责日军残暴、同情和支持中国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8.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等党派相继云集重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的会聚地,作为抗战的大后方,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环境,是民主党派纷纷云集重庆的重要原因。各民主党派到重庆后,为施展其抗日救国的抱负,实现其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张,在重庆广泛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他们拥护国共合作抗战,反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竭力为抗日救国献计献策,奔走呼号;力争政治民主,掀起民主宪政运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以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国民政府的内迁,重庆成为陪都,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39年1月16日,以周恩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南方局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积极开展文化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公演这一为社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抗战工作。由于国民党的限制,南方局只能开展秘密工作,通过“第三厅”、“文工会”、“文协”及“中艺”等机构开展公演活动。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公演活动类型多样,以话剧、电影、音乐等形式为主,在社会动员、抗战救亡及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文学的对外交往在中国文学对外交往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意义重大。它完成了民族文学对外交流的现代转型, 表现出高度的主体意识, 具有双向性、组织性、计划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