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家山汉简《盖庐》是一篇具有浓厚兵阴阳色彩的兵书,不少内容属于军事数术。文中的"日有八胜",是指六十甲子日中有八个针对特定方位的厌胜日。厌胜日主要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原理,将天干、地支分别与五行相配来确定的,与太岁运行轨迹以及周期没有关系。"天之八时"中的"德在土、木、在金"以及"黄秋"、"白冬"所指的具体时间段,也当结合五行学说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王莽改制的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民 《南都学坛》2007,27(4):22-23
王莽改制是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莽改制的许多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启发了后世的均田制;五均六有利于建立城市经济秩序;币制改革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史建刚 《南都学坛》2007,27(4):19-21
西汉中期以后,统治危机日趋严重,在依靠刘氏皇帝及现存政治体制无法挽救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否定、质疑汉祚、汉家天下的厌汉言论,并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而被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在浓重的厌汉氛围中,外戚王莽应时而起,背负了社会各阶层挽救社会危机和改良政治的期望和理想,从而完成了汉新禅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西门庆如同无厌地追逐女人一样,也无厌地寻觅长相漂亮的男童供自己玩弄.他有着足(鞋)恋倾向,尤其看重红色,不妨称之为"红鞋恋".他主要是通过鞭恋行为与裸恋行为,达到性唤起的目的."三恋"畸变心理的形成,恐怕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5.
“五均六筦”是王莽依据儒家经典而实行的国家对工商业管理的重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实现“齐众庶”、“抑并兼”,更是王莽对儒家经典中所记载的治国思想的实践.尽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却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因用人与管理不当等因素而沦落为各级官吏、富贾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的剥削手段,由此引起百姓强烈的不满与反抗,不但“五均六筦”政策以失败而收场,新莽王朝也随之败亡.  相似文献   

6.
王莽改制损害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和反对,并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使得儒士阶层所期待的理想政治破灭。作为社会精英的儒士阶层并没有随着王莽新朝的崩溃而陷于沉寂,而是进行了群体思考和选择,在刘氏复起的思汉舆论影响下,自觉地对其伦理天命观的取向进行重新构建,促成了东汉王朝的建立,并对东汉一朝的士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分田劫假”与豪民兼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田劫假”语出<汉书@食货志>并<汉书@王莽传>,是王莽批评汉代税制的虚伪性时提到的一个概念.对"分田劫假”句意的理解,自颜师古作注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从汉代农民的实际赋役负担已接近"实什税五”的事实,可以推理出"分田劫假”乃"劫假分田”之倒装句,意即豪民劫夺"假民公田”之"田”,再转假给贫民、流民,收取"见税什五”的地租.它说明"分田劫假”已成为豪民兼并土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1):15-19
宗室王侯作为西汉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曾对维护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外戚势力的崛起,双方在政坛上展开角逐,他们的关系成为影响西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王莽在夺权过程中对刘姓王侯采取了兴灭继绝、经济收买、翦除政敌、军事镇压等手段进行笼络和控制,宗室与王莽的关系也由合作终至依附,但最后仍不免覆灭。分封的王侯与中央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矛盾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巫术从种类来分,大体可以分为禁气符咒、作祟或除祟、樟柳与灵哥、厌胜和厌镇以及幻术几大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巫术活动逐渐世俗化,由圣人之术演变成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0.
官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戛内容之一。这项改革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直到新莽覆亡(公元23年),前后持续了二十四年。代新而立的更始政权,以及割据天水的隗嚣、齐地的张步等,也曾沿用过王莽官制。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经略河北,“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①,开始废止王莽官制。随着刘秀统一全国战争的进程,王莽官制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废止。稽诸史籍,王莽官制作为一朝制度,确曾在全国推行过,这也为居延出土的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焦氏易林》记载关于北极、北斗、司命和四灵诸星神崇拜的内容,可以窥知汉代人复杂的神灵信仰世界。北极星神太一是最尊贵的天神,具有佑护生命、厌胜敌兵、使人安福等功能。北斗具有富家、主杀伐、防盗贼、主忧乐、厌胜敌兵等多种功能,代表了最高的世俗权威。司命的主要功能是掌控人的生死寿命,还有纠过错、除不祥、掌刑罚、主忧乐等功能。四灵可以御凶辟鬼,佑护平安,是用以升仙上天的神物。  相似文献   

12.
西汉末年,有个名叫王霸的,字元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县附近)人。刘秀起兵反抗王莽,部队经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欢迎他们参加了。从此,王霸忠心耿耿,为刘秀出力,打了多次胜  相似文献   

13.
西汉和匈奴之间的质子关系,经历了征取质子、质子入侍和王莽杀质三个阶段.汉匈质子关系,不仅对维护当时良好的民族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时十几年,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王莽改制,一开始轰轰烈烈,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评价王莽改制是十分重要的。解放以后,我国史学界的不少学者在研究王莽改制的时候,也大都注意分析它失败的原因,但所得出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愿提出商榷意见,就教于诸同人。  相似文献   

15.
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制变化表现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周期。在这一周期中 ,州由最初较为单纯的监察区域演变为颇具行政等因素的政治单元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州刺史的越权行为引起的。王莽统治时期是州制变化的重要时期 ,州制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 ,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 ;王莽“保”区制的设立 ,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 ,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保”区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存在的都督制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结果晋以一比十的兵力胜秦。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它的胜责缘由,史书早已详尽评析,本文不再赘述。今只就战役中有关军事心理学问题作一些分析,借以说明军事心理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军事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种情况下从事军事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操纵军事器械时的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①由于从事军事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指挥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探讨了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王莽研究提出了已见,认为王莽改制的重心是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其一些举提具有创建性和积极因素;王莽的改革精神及其以“民为重”的经济改革原则思想值得肯定。新时期评价王莽应走出封建时代史学的误导、对王田制和新朝农民起义目的的误解三个研究误区,以“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王莽改制     
本文对王莽改制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失败的原因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王莽经营“东都”的规划因新莽王朝的覆灭而终止,却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后由刘秀实现。于是东汉一代,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空前繁忙。大量胡商真正进入中原,洛阳成为他们贸易活动的中心。胡商活跃的历史记录,洛阳已经远远超过长安。洛阳因此成为国际化都市。北匈奴使团请求与“西域诸国胡客”一同前来洛阳,是贸易史及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重要信号。在执政集团上层的带动下,洛阳士民在消费生活中也喜爱来自西北异域的产品,诸多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现象。这一情形,体现了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历史作用,而中原河洛地方长久的文明积累,也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隗嚣是王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陇右的枭雄。当时,其帐下汇集大批人才,其中的马援才兼文武,颇受隗嚣器重。后来马援东归光武,出计灭嚣。本文旨在探讨他们关系由挚友、主臣到仇敌的发展过程,以期揭示择友和择主的矛盾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