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入心”。从认知、认同、坚守三个方面剖析社会个体心理层面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认知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思维塑造;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情感塑造;坚守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意志塑造。从思维到情感再到意志,体现廉洁文化在社会个体心理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语言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语言变体,是当前网络文化的表征,它折射出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文化价值认同困境,这种困境从认知、情感、行为上体现出来。破解这种困境需从确立文化身份,获取文化认知,树立文化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个体认同路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构建社会认同路径;从构建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网络话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两套体系强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成才和增强文化自信。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围绕“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分别从知识体认、情感体验、意志体悟、实践体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新要求,分别要从理论学习、价值引领、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四条进路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认同、情感信任、意志信心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文化的多元共生是学术界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否影响着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全国多所非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和相关性剖析,对大学生关于中医药文化在认知程度、情感维度、行为付诸作差异化分析。问卷和访谈结果说明,非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基本知识不甚了解,但是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付诸都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借助国家、中医药研究机构、高校三个主体帮助非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提高中医药文化认知,进一步提高非中医药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同,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体在已有价值观念基础上,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并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和约束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其形成过程包括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知到认同的外显认同阶段和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同到内化的内隐认同阶段.在前一阶段,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等心理成分参与其中,并且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后一阶段则是在反复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习惯化的反应模式,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要真正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同时兼顾,不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当前村民自治在实践推行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除了从经济、政治、制度等层面解释,更应从其生成的社会心理文化基础和农民的政治文化状况来分析。本文论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及农民公民文化的培育对村民自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农民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因素状况分析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挥主流政治文化功能、增强村民自治制度合法性等途径来培育农民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结合"青马工程"的课程设置相对灵活、实践性较强、交互性好、课时弹性大的特点,基于认知—认同—自信生成逻辑及实践—理论—实践认知路径的唯物辩证原理,通过活动体验法,遵循正面取向、尊重学生、适度引导的教育原则,合理制定培育过程,灵活多样地采取活动实践、交互联动、互联网+等多元路径,充分发挥"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独特作用,构建活动体验、多元化育实践模式,坚定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也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路径,在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化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重视群体实际,精准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运用认知理论,建构文化自信培育的进程,从而推动青年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理论与临床自信的基础。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源于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顽强的生命力、源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源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源于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源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提高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通过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精神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是人类人化自然和自身的产物,以文化为形式,表现人类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本质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表现为城市共同需要对象化过程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思维活跃状态。城市精神的活力以文化制度为载体,主要通过城市特色、社会氛围、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培育城市精神是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关键是实现文化制度建设与城市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城市社会问题不断滋生。如何在城市精神培育中运用城市精神解读国家意志、城市行政意志、市民意志、城市历史和境界,事关城市的科学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和谐文化的科学构建。本文就城市精神培育问题,以真善美为聚焦点,对城市与文化、文化制度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中的重要文化制度区域进行了文化角度的探讨,分析了城市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精神科学培育的原则和研究视点。  相似文献   

13.
在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认知是情感、意志、行为的起点;情感是认知、意志、行为的心理根据;意志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精神保证;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融合、统一和外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形成科学"三观"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遵循青少年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之间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而这种价值认同体系的实现需要民众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提升,即公民文化的培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公民文化培育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培育青年的理想信仰,引导青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在新时代中加强实践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优势,着力在"互联网+"时代中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发挥出文化自信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友善是儿童必备的道德品格,对儿童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友善的词源、对象及其当代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友善是出于内心的善意而表现出的与人、与自然亲近友好的态度及其行动。基于道德心理结构,幼儿友善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四个心理成分。依据友善的行为过程,四个心理成分可被整合为认知、情境和行动三个要素。幼儿友善在对象延展机制上表现为以自爱为起点,以友爱为核心,以友善为扩展。幼儿时期的价值观学习在个体终身价值观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先天的道德本能以及幼儿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幼儿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幼儿友善价值观教育应在对话教育中增强友善认知,在关系体验中激发友善情感,在问题情境中磨砺友善意志,在一日生活中践行友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 ,是由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和认识的过程是文化的。运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认识 ,可克服一般认识论认知取向、再现取向、求真取向和理性取向等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文化认识论应由一般文化认识论、特殊文化认识论和比较文化认识论三个层面组成。文化认识论和一般认识论的关系不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而是研究视角的转型问题。一般认识论 ,是指那种离开文化 ,从纯粹认知的角度研究认识的认识论。文化认识论是在一般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认识论与文化学相交融的产物 ,它既是认识论研究的新角度、新思路、新领域 ,也是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时代的思想观念对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的道德教育在目的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教育内容维度,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在品德心理发展维度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忽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在道德教育过程方面注重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不断从他律过渡到自律、从一个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对灌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