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选取《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的重叠部分,对三书评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文本嬗变来看,《东周列国志》删削了《新列国志》部分诗文;《鬼谷四友志》则对《东周列国志》的语言、回目、情节均有改动.从评点来看,形式上三者各有不同;内容上,《新列国志》评点涉及多个方面,《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评点则专注于劝诫;风格上,《新列国志》评点冷静自持,《东周列国志》评点相对严肃,《鬼谷四友志》评点则平易自然.这些差异彰显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发展进程中对"贵幻"理论的接纳、对英雄传奇模式的吸收以及评点者主体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解释《春秋经》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在叙述、议论、阐述事理、论证与论辩的过程中,引证了许多《诗》中的句了。有的是直录原诗;有的则是取其头续其尾;有的则颠倒了《诗》句的次序,更换《诗》的字词。了解,研究《左传》引《诗》情况,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左传》思想与《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是有所裨益的。在中国诸古典文献中,没有一部著作象《左传》引《诗》如此之多。引证《诗》中句子  相似文献   

3.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XX”“言XX”“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诗经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研究述评,偏重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性的介绍,力图能比较客观地勾划出诗经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拟对诗经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诗经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先秦的诗经研究《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列为经典著作,始有《诗经》之称。但《诗经》在先秦时代就有很高的地位。《左传脂公二十七年,晋国的大臣赵衰说:“《诗》、《书》义之府也。”可见早在公元前633年之时,诗经》的崇高地位业已确定,它被人们公认为义理的府库。又据《左传》的记载,季扎到鲁国观乐时,对《诗…  相似文献   

5.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左传》灾异预言略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灾异预言的特点东汉王充曾指出《左传》“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相违反”o、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言“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唐赵匡也说《左传》“浅于公谷,诬谬实繁”,他们对《左传》“怪”、“诬”、“诬谬”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左传》中记载了许多灾异现象,可能也与《左传》灾异预言以下几个特点有关。准确性《左传》作者笔下的灾异预言多数灵验若合符契。无论是星象的异变,还是人世的怪物,所据以作出的预言大多或先或后地得到验证。虽然与《左传》其他预言一样,灾异预言也有本应验的例子,(如襄公二十八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使女的故事》中花的意象来解读小说中基列国的使女与嬷嬷、大主教夫人等女性间的斗争,结合福柯的权力观来解析嬷嬷与大主教夫人分别通过对使女意识、行为的规训及孕育的监控,参与基列国权力的实施过程。具体解析使女身陷基列,成为“驯顺的肉体”及后来从事的“非法活动”而进行的对主体地位的积极抗争。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于肯定其文体的属性,深入探讨其写作特色,追溯小说艺术虚构的历史渊源,都很有意义。本文拟就这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我们认为,《世说》的人物故事不完全是“实录”式地刻板记录“人间言动”,其中有不少虚构或想象成分。有的是选取历史上或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或事,加以虚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大量出现的引《诗》、赋《诗》、作《诗》现象反映出春秋时期的人文精神。人们以《诗经》作为道德品行、事理判断和礼仪风度的准则,而《诗经》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也是《左传》用《诗》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春秋人将《诗》政治化、道德化的过程正是提升《诗》的人文精神的过程,是将《诗》的属于人的自然内涵部分纳入社会人文精神的视野范围予以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诗》的重新发现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周初《大武》乐章用诗三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初《大武》乐章用诗三首考李山申少峰周初《大武》乐章,乐虽有“六成”,其用诗却并非六首;《大武》之乐,诗只有三首。有关《大武》乐章的记载,见于《左传》、《荀子》及《吕氏春秋》等典籍。《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之语曰: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历史小说,其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品的数量,汗牛充栋。先秦《左传》《国语》虽为历史著作,但已有历史故事的清晰记叙和人物言行的片断描写。两汉《史记》、《汉书》,开纪传体之先河,既有写实主义的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南北朝《世说新语》等某些篇章,已具短篇历史小说的雏形。宋代话本中《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三国志平话》等“讲史”给后世历史小说创作以深远影响。自元朝末年至明代中叶,历史小说逐步发展,形成高潮。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中说:“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义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其后,续作不绝,至清未民初,葵东藩竟将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全部编成演义,虽艺术价值不高,但也卷帙浩繁。现代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创作的历史长篇虽是空白,但继鲁迅在历史短篇方面作了新的开拓之后,郭沫若、矛盾、郁达夫、巴金等都为历史小说注进了新的生命。它们都给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优良传统和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不仅是明代著名的作家、编纂家、出版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编纂出版过多种民歌集、散曲集、笔记小品集,创作、改编或整理出版过多种戏曲。在小说方面,编纂(其中也不乏创作成份)出版过合称为“三言”的短编小说集《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改编整理过《平妖传》、《新列国志》等长篇小说,还纵恿书坊重价购刻过(从现在一些资料看至少是这样)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正如他的文学实践活动在小说方面最为突出一样,他的文学理论也以小说理论最为见长,在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最为显著。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传统文化意识积淀的原因,历来的研究,连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与《东同列国志》都崇尚“羽翼信史” ,但罗贯中的立意在小说历史化 ,冯梦龙则意在历史通俗化。两人在编纂技巧上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  相似文献   

15.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其政治内容为标准的观点;另外,《左传》中的逸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近于《雅》诗,更归属于《雅》诗一类。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种种原因,在上古时,诗歌还不能真正作为文学而发挥其独特的审美作用,而是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被人们使用着,这在《左传》中表现得十分显著。本文即对《左传》的用《诗》情况试作分析。《左传》中,《诗》被人们引用的情况,经过初步统计,只提《诗》的篇名的“赋《诗》”有六十八篇《重十一篇》,其中《国风》三十三篇《重三》,例、雅》二十五篇《重七》,《大雅》九篇《重一》,《周颂》一篇。还有直引诗句而未题《激名者,大凡一百五十一处,用《诗件十一篇,其中《国风…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春秋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它比较系统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左传》全书共十八万余字,而很大一部分篇章是描写战争的,可以说说《左传》中大小战役不计其数,涉及战争的文字几乎比比皆是。这也是《左传》最大的特点。我国很早就有人把《左传》称为“相斫书”,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三次;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僖公二十三年,共八十五年间,中原诸侯与戌、狄发生战争,就有三十余次。  相似文献   

18.
《东周列国志》充满着忠、孝、节、义等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其中“忠义”道德是作者决定人格价值取向、区分善恶标准的核心和规范。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忠义”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东周列国志》,从先秦史料到宋元平话,再到明代冯梦龙辑...  相似文献   

19.
《左传》用《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史书《左传》,记载了大量的时人引《诗》赋《诗》的实例,由此揭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用《诗》之风起始兴衰的流变过程;(2)用《诗》之风广布深入的社会渗透;(3)断章取义用《诗》方法在春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挥:不仅断章随意,而且取义灵活;(4)《诗》在春秋的社会功用,除去人们熟知的作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外,更多的是把《诗》作为治国之道、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先王的法令制度来使用,即以《诗》为史,以《诗》为礼,甚至以《诗》为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