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时匠心独运,以虚实相生的意象化手法抓取人物的精髓和独特气质,以类型化手法表现人物所属群体的典型特征,以场景烘托、意象隐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角色分身术体现人物主体的矛盾和复杂之处,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体现某一群体的类型化特质,还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小说呈现了浓厚的诗化风格、风俗画色彩以及对话性和复调性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瑞英 《东方论坛》2007,(2):38-43,53
作为巴蜀文化精英,李劼人、沙汀、周文、艾芜、罗淑等这些眷恋着也以批判的眼光谛视着自己乡土的巴蜀作家,各以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作品人物展示、张扬着巴蜀不屈的生命意识.他们的乡土小说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画廊,如横行无忌、油滑处世的地方官僚、军阀;豪侠仗义、粗犷蛮野的袍哥、土匪等,这些强势群体以其带有浓郁巴蜀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展现着让人钦佩的生命激情和令人瞠目的无法无天,充溢着蓬勃张扬的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3.
将景物意象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叙事之中,通过关注意象的转换,把握作品的叙事艺术,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水浒传》为背景,从贯穿全文的雪意象入手,揭示了意象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结构布局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诸多似乎自有一番完整天地的、非凡卓越的小说中的一部。他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用具有欧洲传统小说家狄更斯、伊夫林.沃和毛姆风格的叙述手法书写平凡人物的一生,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驱使我们去认识那被压抑的历史存在。本文从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叙述风格四个方面来剖析小说中所彰显的传统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土后与中国文学积极融合,作为人生具象的小说也融入了斑斑佛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出现了以寺院为活动场景、以僧众为表现人物、以世俗化为倾向的传奇小说。分析佛教因素在传奇小说中的投射印痕可以看出,佛教在艺术手法上,包括题材扩大、人物塑造、结构创新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小说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佛教思想在士大夫阶层的渗透,也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和国人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8.
从辛格与犹太文化传统的渊源出发,对辛格小说的源流与特色、主题与主题模式、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同时强调指出辛格的小说看似平实、简单,但其中大多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含有一些深深积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激发犹太民族读者的心灵感应,而且可以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的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9.
从辛格与犹太文化传统的渊源出发 ,对辛格小说的源流与特色、主题与主题模式、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同时强调指出 :辛格的小说看似平实、简单 ,但其中大多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 ,含有一些深深积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激发犹太民族读者的心灵感应 ,而且可以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的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4):108-110
小说和人物通讯虽然分属文学和新闻两个门类,但是它们同属叙事文体,都以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讲述为中心,都以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为主要表达手法,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讲述故事和拟题的技巧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使人物通讯的人物"活"起来、事件"动"起来、题目"靓"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2.
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京派与现代派遇合的状态.其京派小说运用写实手法从文化视角和风俗学视角切入现实人生.其现代派小说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接触到生存困境人生荒谬的命题,触及存在意义的体验,批判存在中的"自欺",对荒谬的存在表示"恶心",提倡积极的人生选择.其艺术形式,诸如叙述模式,人物的符号化、象征化,意识流手法,散文化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多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创作手法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也运用了诗化意象张力使作品叙述层次丰富。对小说中的诗美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对小说中意象、隐喻、象征手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初 ,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 ,他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聚集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 ,着意于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结构作品时 ,采用心理结构艺术和方式 ,即以心理过程为小说的发展线索 ;其作品主题表现出多义、丰富与朦胧。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文化的视野看四川文学,其巴蜀文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文学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三大叙事时空:现实的、历史的、神话的,其中神话时空主要人物魔王撒旦(文中称为沃兰德)是在历史与现实时空之间架起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对有别于圣经意象的魔王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假借他及其随从的莫斯科之行的所作所为,能够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真实性的描绘与捕捉上,重要的是饱含着某种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义的审美象征意蕴。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意象化的呈现艺术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景物、人物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谭易的《红纸伞》以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杂交地带的商州为背景,融入民间的巫鬼文化,弥漫着古老神秘的文化韵味。小说跨度自清末至21世纪,涉及商氏家族五代人,描绘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前生后世的悲欢离合与抵死缠绵的爱情纠葛。小说中古典意象的大量出现也营造出流动的古典气韵;运用自由的章法架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透过华美、香艳的语言,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凸显出特有的艺术延展性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是由新生代越南裔美国作家汪洋(Ocean Vuong)创作的书信体小说,该小说体裁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以追忆式叙述手法,刻画人物心理细腻,情感表达深入,叙事角度独特。韩礼德的语境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数见不鲜,但少有人将该理论与书信体小说结合起来进行探究。以书信体特有叙事手法为契合点,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归纳了六种相对应的翻译机制,可以为书信体文学汉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 90年代 ,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 ,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 ,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 ,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 ;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 ,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 ,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 ,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 ,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