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2.
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因人各异,精妙独到,别有意味。 为我所用读书法清代诗人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由此可见,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晚清曾国藩汲取理学家读书功程和修身日谱的经验,有意识地将各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塑造为一门修身日课,对近代读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日记详记阅读时间、节奏以及看、温、诵、校、批等具体"读法",实为一宗特殊的阅读史材料.按照每日读书时段、书籍类型、阅读方式三个维度,分类统计现存曾氏日记所载6529次读书活动,可以发现"看读""校读"等一次性或研究性阅读与"温读""诵读"等反复进行的出声涵泳显著分化为两极.多层次的读法对应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体现出曾国藩在经世视野下维持学问完整性和各门类平衡的努力.从历时变化看,以把握知识整体为目标的"自讼"功程逐渐让位于追求内在体验的"自适"调剂,诗文声调的意义于兹凸显.作为诵读材料的古文选本兼包"经史百家",诵读声调既安顿了义理、考核、词章、经济在内的知识统一体,又渐有从这个整体中超脱出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读书如搔痒     
陈忠 《社区》2005,(6):59-59
读过一些关于读书的书,发现对读书的比喻真可谓美不胜收。然而,最别致独到的莫过于将读书比之为“搔痒”了。那是在美籍华人梁厚甫先生的一篇短文中读到的。他这样写道:“不能否认,中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太过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种平常自然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痒和抓耳朵一般。”确实,我们的读书往往为“功名”所累,金榜题名,十年寒窗,因而过于严肃、正经,甚至隆重。南宋大儒朱熹老先生将“隆重的读书”从娃娃抓起,曾训诫童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一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素质的高低,与他读了多少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十几年来,学生的读书量逐渐下降。前不久,笔者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派小说”一节时,为说明该派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拟以施蜇存的《石秀》为例作一说明。但当一一问及全班40名学生时,只有1人知道石秀绰号为“拼命三郎”,其余皆不知石秀为何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我选择了文科学生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史哲理论著作100本对中文系168…  相似文献   

6.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7.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8.
纸质文字读物和电子视屏读物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阅读载体,其阅读的感受和阅读的效果不尽相同。纸质文字读物和电子视屏读物的阅读各有优势与劣势,读者应根据自身的阅读实际选择读书还是读屏,应采取“避其所短,优势互补”的阅读路径。  相似文献   

9.
徐相兰 《社区》2010,(23):56-57
读书伴我成长,知识改变命运。对此,我有太多的切身体会。 我出生于苏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我的祖辈终日与土地为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充满了困难和艰辛。记忆中我的父母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姐弟:“要好好念书呀,要勤奋呀,家里很苦,书读好了才能有出息。”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学”还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人坚信,“能识字就会读书”,何需研究何需教?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朱熹与弟子讲论读书法时就说过,读书不光要识得文字,更要识得意思好处。“识得文字”属于文化基础,“识得好处”便是体会、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也说过,读者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其差别主要不在于识字多少,而在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读一篇不会典故、没有生字的白话文章,不见得就能吃透原文。阅读活动与思维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相辅而相成。换句话说,阅读既是运用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宝红 《社区》2008,(5):1-1
平日里只将心仪的书籍买来藏于架上,却无暇顾及,任其蒙尘。偶尔在网上浏览时看到喜欢的图书,也只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只可惜少了份阅读的心境与感悟。这一年中,书没读几本。工作好像也照样驾轻就熟地完成了;囫囵吞枣地背了一些名词术语,似乎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地生吞活剥出一些大道理;但心灵的干涸只有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 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曼古埃尔在《学习阅读》一章中说:“在文字社会中,学习阅读算是一道入会仪式,一个告别依赖与不成熟沟通的通关仪式。学习阅读的小孩借由书本之途径得以参与集体的记忆,熟稔此一社会的共同过去——每一次阅读,他饨或多或少都会对此共同过去获得新知。”——这个说法很在理,其实我们每一个识字的人,都是通过书本进入知识社会的大门的。只是有的人进大门就停步不前了,有的人入门之后还想深入其堂奥;有的人进入某一房间角落找到了位置就不想动了,有的人到处游览,趣味盎然。我以为,既然进了这一知识的大门,还是到处看看为好,不然的话,枉然来此人世一遭,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14.
我院中文系主任吴孟复教授多年来潜心于读书与治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几年来,先生就丛书、书目、类书、词书、政书和版本、校仇、辑佚、辨伪、训诂以及资料的积累方面撰写了十多篇专文。发表后,不少青年反映,对自己读书和治学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先生于一九八0年将其编集成册,通过内部交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后经先生修订,并增入关于经史及阅读、欣赏、研究诗词的方法,改名《古书读校法》,由安徽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清末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其在治学作用上的可以谋生、能明白事理、改变个人的气质;治学条件上的要心情愉快、有志有识有恒有耐心、发奋自立、专心求进;治学方法上的应多搜集资料、读书与札记相结合、分类摘抄书中词藻、以看书为急务、看书专一、勤敏结合、先专后博、读书要设身处地、有所选择、结合自己的记忆悟性能力、重点阅读与粗略的翻看相结合;创作上的要先摹仿、与阅读相结合、看读写作并举有度、向日常生活学习;治学内容上的应读经、史、专集、讲义理等观点,极具特色,虽然形成于一百多年之前,而今天看来,生命力依然未减,对学人的治学,仍有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三二部曲”:读通读顺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窃以为,这样理解和处理无法凸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和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19.
舒位诗学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舒位的诗学观表现在:重视诗人道德气节;讲求才学识相结合而强调多读书以培养才识,少用书以贯注真气;认为好诗须以真性情出之;倡导不名一派,融各家之长;注重作诗技法等。文章以舒氏诗歌特色说明其理论,并将舒氏诗学观放在历史及时代背景中作了评论,认为舒氏作为性灵派的骁将却有着与性灵派主张不完全相同,甚至更进步的诗论。  相似文献   

20.
齐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将此概括为“仁术”,以消解维护衅钟旧礼与倡导“爱物”的仁的新观念之间的张力。“仁术”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实现问题。朱熹要求从恻隐之心出发反求其本心,出于内在仁心的一切为善且可行的举措,都可归属于“仁术”的范畴。君子“远庖厨”体现了“不见”的艺术,但关键还在仁术的扩充推广。在强调仁的普遍价值的同时,又须注意爱之实践的先后差序。注重保民爱民的本然初心,恰当把握“仁术”“合权度”的双重蕴含。反求本然初心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推动。“仁术”为“讲仁爱”的社会主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