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越南古代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其古代散文体小说基本上是"汉文小说",其发生、发展深受中国小说之影响.16世纪前期模仿和借鉴中国<剪灯新话>的短篇小说集<传奇漫录>的出现标志着越南古代短篇小说的起步,17世纪以后出现的<皇越春秋>等长篇小说则深受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如何评价"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已形成了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这两种不同观点.前者完全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并进而把"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与<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经典化,表现出将历史泛革命化和极端化的革命拜物教;后者不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认为文学经典应该是历代作家的最优秀的作品,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累,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经典的判断标准只能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真善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表现出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和革命的原教旨化,艺术上唯革命标准是从,充满了宣扬仇恨的语言暴力,叙事模式化,故不能成为文学经典.本文认同后一种观点,并把此文的写作,看做是一种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的疗救过程.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中国"的论述涉及对中国传统及其文化根基的认知与评价.本文结合20世纪以来学界论争的主要观点加以阐发,提出如果不走出对于乡土中国在认识上的"文化困境"--即判定乡村世界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和希望还是陷阱和泥潭,或简言之不摆脱认识农民世界"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这样的二元对峙,政治解决和民生层面的相互协调就难以完满实现;而城乡之间日益猛烈的双向涌流或许还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和价值的紊乱,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前景也还会因缺乏本土根基及其自身大、小传统的重新整合而流于漂茫.  相似文献   

5.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6.
小说史的撰述对<夷坚志>的地位及重要性过于低估,它的小说题材除了为"三言两拍"等话本所取外,还直接影响到了明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尤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最为显著.<猴将军>中的妖猴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夷坚志>中众多小说都可能在具体情节上影响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设奖来由 据我所知,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那年在重庆为茅盾举行了"五十寿辰和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6月24日庆祝会上,正大纺织厂的陈钧经理委托沈钧儒和沙千里律师将一张十万元支票赠送给茅盾,指定作为茅盾文艺奖金.茅盾在接受捐款时表示:自己生平所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常引以为憾,建议以这些捐款,举行一次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有奖征文.按照茅盾意愿,"文协"为此专门成立了老舍、靳以、杨晦、冯雪峰、冯乃超、邵荃麟、叶以群组成的茅盾文艺奖金评奖委员会,并在<文艺杂志>新1卷第3期和8月3日的<新华日报>共同刊出了"文艺杂志社"与"文哨月刊社"联合发出的"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示,规定征文以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速写、报告为限.这次征文经评选产生了一批较好作品.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公理"一词的士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泛化使用"公理"的典型人物.从戊戌前<实理公法全书>的"几何公理"到戊戌后<孟子微>、<论语注>、<大同书>的"公理",显示出康氏对"公理"的用法逐渐摆脱科学的束缚,窃用了axiom的普遍必然性,但却抛掉了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意义.公理原本具有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性被瓦解,变成了一个权威性的象征符号,以权威化其社会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9.
赵韬的长篇小说<白岸>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部农民的生存和创业为书写内容,是一部民间视野下的新时期"创业史",小说主题鲜明、宏大、深刻,描写人物众多,故事具有传奇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左联"成立之前创办了<奔流>、<萌芽>、<文艺研究>等刊物,它们作为"左联"的外围刊物,聚合了一些进步的文艺革命青年,刊载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文论、译著,进而在客观上为"左联"的成立和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炉>承续了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时一贯使用的朴素简单的写实方法,以狗尿苔孩子的叙述视角、细碎的生活琐事、结构的对比来观察、描摹、凸显文革时期农村人性的某种变异,呈现出一种"平平常常只是真"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2.
"市场扰乱"是外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纺织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的认定标准,其有别于WTO<保障措施协定>一般保障措施和<纺织品和服装协定>中过渡性保障措施的判定标准,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易于满足的认定标准.文章分析了"市场扰乱"的历史渊源和立法演变,重点解读和评判了<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所规定的针对中国的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时认定"市场扰乱"的标准,并就如何因应出口贸易中其他WTO成员方对我国产品发起"市场扰乱"指控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几乎牵动了所有中国劳动者和"资方代表"的神经,而随后出台的大部制改革及<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本细读法,重新审视<倪焕之>,认为<倪焕之>作为一部现代经典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心灵叙事传统,绵延呈现出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一种激进性心理状态,即急切狂热坚定地追求理想,表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自我价值的焦灼寻觅和痛苦抉择,其叙事特征和心灵书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考察的是马内阿的长篇小说<黑信封>中叙事特征,及其内化于叙事内部的批判力量,着力分析小说以书写极权时代"创伤记忆"为特征的"梦魇叙事"在文本中的具体展开形式,正是这种文本内部"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的形式力量,实现了对外部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狼图腾>引起轰动,是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姜戎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学理想未能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洪流,而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文学激情的缺失为他的小说创作及其轰动创造了条件;作者从新时期前夕直到浮华年代用半生的心血去写狼,并且赋予作品"小说"与"立说"的双重品格,这种"别一种另类"的创作既是<狼图腾>成为优秀小说的重要条件,又是它难免欠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神仙传>可以称为上古至北宋间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同时也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基于此,从<神仙传>中的"和"这个词出发,对<神仙传>所体现出的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发现,"和"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20.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義"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義",正好衔接了"義"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義"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義"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義"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義"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義"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義"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合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義"字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春秋>的巫史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