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一文,以大量史证和法律依据.重申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揭露日本以武力非法占有琉球,欲再非法窃取中国钓鱼岛的无耻行径。事实上,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不但与中国往来密切,而且生活着大量中国移民。至今,这些中国人的后裔,依然在修着自己的族谱,建筑自己的中国庭院,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而且很快启动了《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通过武装移民、掠夺移民用地等手段,向中国东北移民2 000余户。日本向东北实施移民的行动,暴露了日本企图完全占有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1917年2月前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参战;1917年2月起转而积极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5月起态度有所反复,一度对中国参战持消极态度;1917年7月以后则再次积极支持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日本更为有利.日本对中国参战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参战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参战的进程.中国参战对日本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为日本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的侵占.  相似文献   

4.
日本占领海南及其对资源的开发和掠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侵占海南岛后对资源的调查,目的是为了掠夺海南的热带农作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其掠夺的特点是:军部和财团相勾结,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掠夺。  相似文献   

5.
二次大战后的日本从废墟上复兴,并成为世界三大经济势力之一,这是当代最出色的经济奇迹之一。日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与实践,有作者用军事术语,研究它怎样运用侧面、正面、包围、迂回、游击五大战略的。一、侧面进攻战略日本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时,采用正面进攻的情况较少。大多数日本企业最初是在美国势力最薄弱或被忽视的市场上先寻找立足点,然后从战略上大举进攻,建立起能从正面对抗美国竞争对手的产品基地,确保在市场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救亡图存,清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国人赴日留学.清末新政开始之后,山西籍留日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且逐渐形成了极其浓厚的民族意识.1905年山西人民收回矿权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日本,山西留日学生积极行动,从致电政府、向民众写公开信、创办报刊撰文抨击出卖矿权的无耻行径,直至李培仁以死抗争及之后的纪念活动,其影响逐渐扩大,最终于1908年取得胜利.清末山西留日学生参加收回矿权的斗争不但维护了国家主权而且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简述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通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占领台湾之初,台湾的市制比较混乱,居民使用的是硬通货。为了使日本资本得以在台湾确立,把台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入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发展轨道,1899年设立台湾银行,并开始发行台湾银行券。开始,强迫人民接受银元兑换券,尔后强迫实行金本位制,发行金币兑换券,并通过金银汇兑之差价进行掠夺。当1909年银币兑换券禁止流通后,台湾银行通过“屈伸制限制”逐渐扩大额外发行量去制造通货膨胀,特别是1941年为了应付侵华战争的需要,实行了货币发行制度的改革,规定台湾银行的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由日本大藏大臣裁决。于是,台湾银行券的发行员则更加迅猛膨胀,货币的发行成为了搜括台湾民财和应付侵华战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日本企业占领海外市场的五大特点一、发挥整体联合优势日本企业大多是在东道国建立日本企业群体,并以发挥群体联合优势占领海外市场。这些企业群体主要有四种:(1)工业企业(制造业)建立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在海外形成开发当地原材料、零部件调配和组装一...  相似文献   

9.
1888年,明治政府颁布《市制町村制》法律,建立了町村自治制度。近代日本的町村自治立法过程颇为曲折,最终以德国制度为蓝本而形成。法律明确规定了町村的自治体性质、町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町村会、町村行政、町村的财务和监督等。在吸纳了西方"法治国"理念的同时,也实行限制和等级选举制以及国家的严格监督等。进步的形式与保守的内涵并存,构成了1888年町村自治立法的主要特点。该法律为近代日本町村自治的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资本主义不甚发展条件下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这使日本社会在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仍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在西方资本主义压力面前,一部分资产阶级化了的中下级武士成为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迫切要求维护日本的民族独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继承了封建武士以崇尚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荣的传统,鼓吹以武力为立国的基础,梦想征服世界.因此,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侵略和扩张.  相似文献   

12.
被占领时期日本联合国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占领时期,日本在研究媾和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与联合国的关系,确立了尽早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此举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孤立,重返国际社会,并依靠联合国安保体制维护自身的安全。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现实下,日本的联合国政策又不得不严重受制于美国,其对联合国的安全依赖伴随美苏冷战的加剧而不断弱化、虚化,最终被日美安保合作取代。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日本是对中国煤矿侵占最多、统治时间最长、统治手段最为凶残的国家。从《马关条约》签订到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为了满足本国工业及其侵略的需要,先后侵占了台湾、东北、华北、华中、中南等地区的百余座煤矿,掠夺了数以亿计的煤炭,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矿工伤亡,同时也给当地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可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思想,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反贫困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正是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与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构成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这一制度和道路的理论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在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角度进一步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15.
自1871年以来,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在中日关系的建立和文化交往中,皖人和其他省份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李鸿章与中日建交、驻日使馆里的皖人与日本、皖人与赴日教育考察等内容构成了皖人与日本交往的主线;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6.
战前日本与西欧之间存在着一个规律性的关系历程,本文以世界著名体系大师沃勒斯坦的日欧关系源流模式分析为依据,以"和洋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为线索,简析战前日本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社会教育与历史认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认识问题 ,既是当前困扰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 ,也是关系到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及其社会发展、民族前途的长远问题。然而 ,当前日本的社会教育中 ,各种形式的“战争记忆”到处存在着 ,让人们记忆着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耀武扬威的“战争雄风” ,而对这场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却无应有的“深刻反省”。本文以笔者滞日的实地考察和收集的资料为基础 ,阐释历史认识的重要性及其症结所在 ;同时 ,列举实例来说明可从文化认识中寻求更多的历史共识 ;只有对历史有共识 ,才能共同创造未来 ,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侵略暴行.本文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政策及组织、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等三个方面概括论述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罪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膳食,食物种类一般是以植物性为主,动物性为辅,荤素相结合。又以丰富多彩,色、香、味、形俱佳的独到烹饪技艺而著称于世。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都表明我国的传统膳食和烹饪技术有着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产生阶段可追溯到史前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傩戏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南诸省市的傩戏,具有不同类型、层次和形态,是中国傩戏最具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要地区。本文从川、渝、黔、滇、藏的傩戏品类中各择两例,加以论述,以点带面,展示西南丰富的傩戏傩文化文化内涵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