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改革时代政治发展回顾在《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一文中,我提出了分析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结构/群体分析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变化,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其相互关系。“群体模型”关注社会的群体结构及其演变,关注各个群体的处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希望通过对结构和群体两个维度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过去2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变迁。改革的初始条件会对改革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在毛时代,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格局中,政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环境下企业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政治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为了实现其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目标,获得政治竞争优势,可能会积极建立自己的政治资源,制定和实施合适的政治策略,获得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水平(;2)企业政治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3)企业政治策略包括政治经营、直接参与、政府关联、财务刺激、代言人、制度创新、信息咨询和调动社会力量等8个层面的策略(;4)企业获得的政治绩效可分为政府资源、企业政治竞争优势与能力以及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3个方面(;5)中国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实施的政治策略和获得的政治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中国环境下的政治行为与西方环境下的政治行为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与矛盾,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与中国问题观察家的广泛注意。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渐进式经济改革进行了二十四年以后,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中期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下来的矛盾与问题,是否会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这些矛盾与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并进而引发政治冲突?海外一些作者仅仅从经济视角来论证中国必将发生政治危机,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将会在五年内崩溃,[1]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粗率简单。事实上,经济与社会…  相似文献   

4.
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炎黄子孙共同关注的世纪性大课题。相当一些激进的学者认为,多党制可以制衡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各种弊病,中国在现阶段实行多党制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选择;中国之所以没有在现阶段向多党制发展,完全是因为中国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与利益上排斥政治多元化。本文认为,西方的多党制得以有效运行,是以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的。不能脱离这一基础来抽象地判断多党制的意义。其次,本文认为,当今中国大陆已经进入有限多元化的后全能主义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邓小平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要求我们对发展问题首先应当从政治角度去看,不能把经济问题只看成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他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这为我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政治价值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出于政治考虑,  相似文献   

6.
<正>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讲话中的一个词引发外界关注:"政治规矩"。他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政治规矩"是当前理解中国政治思路的一个关键词。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规矩?为什么要在今天重新提出政治规矩?什么是党的规矩"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相似文献   

7.
石勇 《领导文萃》2012,(24):25-26
微博政治只能影响权力运作,而不能改变现实政治结构。这是一个有点残酷的宿命。事实上,"公共领域"里的意见表达,如果真要引发政治的裂变,根本就不能单打独斗。当然,微博是社会现实的复制和投射,其"政治参与"游戏,隐喻着各国阶层结构和未来政治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未来更具广泛性和现实性政治参与的一个虚拟演练场。中国今天的微博在理论上已经做到了让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参与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游戏。但其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壁垒,还是把很多底层的人排除掉了,他们不懂,也没时间和雅兴玩这个。  相似文献   

8.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11,(8):115-119
在近年来学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大多数都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有意或者无意回避对政治模式的讨论。不过,很显然,不了解中国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经济模式。在中国社会文化形态中,政治因素对中国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何平 《领导广角》2002,(4):56-58
中国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法律依据是什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前景如何?最近,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问题专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天祥博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10.
相信民主     
许多腐败官员的所作所为使人十分悲观,但我还是相对乐观的,因为我看到年轻一代在民主方面的进步。在总结新中国60年的政治发展经验时,我曾说过,60年最为深刻的政治进步是以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像我们这一代人,政治评价更多倾向于传统式的思维,总是拿现在与过去比,觉得现在的政治生活比过去不知好多少。但年轻一代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政治评价更倾向于独立自主,总会拿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觉得我们在许多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不谈政治的企业家,并不能完全避开政治,行业标准的制定、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出台等,企业肯定会发声。不谈政治,不过是回避政治的公共属性,事不关己的时候便高高挂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一些精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深谙潜规则,不关心别人的命运,不再有家国情怀,只想方设法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精英犬儒化的批评不绝于耳,但依然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2.
马青亮 《经营管理者》2012,(4X):360-360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管理中还要不要,有人产生了困惑,就延长石油来说,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企业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虚的,可有可无,把生产经营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隔离开来。依我之见,延长石油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必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缘政治环境孕育了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生态,进而内生出了迥异于西方的"政治向心力"制度偏好。中国古代的朋党之争、三个华人社会的体制比较以及"明星村"治理结构的案例分析证明,"政治向心力"的制度偏好并非空穴来风。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政治向心力"传统,必须与发展民主法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博客观点     
1.政治家和政客有一个根本不同,政客只看见广场上摇旗呐喊的成人,而政治家的心中,却一定有一个6岁的孩子——孩子的未来他真心在乎。核心价值可以因阶级、利益、意识形态有所分歧,但是,给孩子一个最好未来,却是最大的公约数、最根本的政治标杆,因为他的未来,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龙应台)。2.如果真要说,中国模式证明了什么,我想说,中国模式没有证明政府强大的好处,而恰恰证明了即  相似文献   

15.
马婷  唐贤兴 《领导科学》2012,(29):11-13
政策问题的界定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者可以为决策者界定政策问题提供智力和知识上的帮助,但现实的决策常态是,决策者经常根本找不到问题是什么,或者经常找错问题.界定政策问题是一门艺术,其中一个集中体现是如何正确地把握问题与困境之间的边界.政策问题的界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不能离开政治过程来讨论决策的艺术.决策者必须在决策行动和其对政策问题的洞察力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首先,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并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在中国文化情境下从评估者动机视角开发绩效考核政治的结构,包括平衡性、激励性、惩罚性等三个维度。然后,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绩效考核政治各维度如何影响反生产行为。研究发现,激励性和惩罚性绩效考核政治正向影响反生产行为,且负向影响组织信任,组织信任在激励性、惩罚性绩效考核政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着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历经了曲折,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全能政治模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且影响至今,这当中既有消极影响亦有积极推动,所以只有改革、运用、把握好全能政治,并对其影响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聿文 《领导文萃》2011,(21):27-28
从中国的政治光谱及对改革的态度看,当前社会对改革本身就很难达成基本的一致,改革不能取得基本共识,就很难推动下去。这是中国继续改革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0.
刘山鹰 《领导文萃》2010,(19):35-37
<正>不得不痛苦地说,中国当前面临最大的危机并不是什么经济危机,也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引起的外部力量实施围堵的危机,而是一些地方政治衰败的危机,是无政府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