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4,(5):52-52
截至2003年底,由民政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在全国各地兴建了130个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紧急庇护的救助保护中心。2004年民政部还将拿出3000万元部本级福利金,资助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表示,做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能够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违法犯罪,保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图片报道     
《社会福利》2013,(6):18-20
2013年6月1日,民政部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行保护流浪儿童宣传活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副部长窦玉沛、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和有关部委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宣传活动。李立国一行详细参观了宣传活动展板,听取了基层同志的工作介绍,慰问了参加宣传活动的志愿者,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向现场的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今年,民政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将联合开展以"合力保学、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救助、全面保护、妥善安置"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困境儿童外出流浪乞讨现象,实现流浪未成年人接得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13,(1):59-5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主动加强对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管理的通知》精神,民政部派出3个工作组,分别由部、司领导带队,分赴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和河北等地,全面督促检查各地对个人及民办机构收留孤儿大排查和流浪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12,(1):65-F0003
辽宁盘锦市救助管理站,多年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救助、保护、关爱流浪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工作。对全市特困未成年人、流浪儿童、孤儿、残疾家庭子女、服刑人员子女等分布、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开展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及特困儿童工作,以“全纳式”儿童救助理念,开创了救助流浪、困境儿童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2,(10):25-27
牡丹江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自 1995年成立以来,认真落实各级领导指示,坚持以防治儿童流浪、避免儿童犯罪、维护儿童权益和促进儿童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工作,共救助保护流浪儿童1387人次,儿童受教育率达100%,转化安置率达 95%,巩固率达90%。救助中心三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和牡丹江市保护未成人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民政部在牡丹江市召开了部分省市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现场观摩会议,其工作事迹被选入了纪念建国50周年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展览。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在民政部、河南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以开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活动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郑州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宝芳 《社会工作》2011,(14):91-93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积极性不够;现行救助保护政策中的返家政策难以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救助理念滞后等。为进一步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条例;需要国家出台具体的鼓励措施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加大投入力度;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从源头减少流浪儿童,同时为返家儿童提供跟踪服务和制定儿童寄养服务政策;救助机构要以儿童为本,实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民政部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争取将救助设施建设列入国家建设规划,推动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促进了救助管理工作整体协调发展。湖北省各级民政部门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未保中心建设作为增强民政事业发展后劲、推动民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15日~18日,笔者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小野正博先生、孙丹秋女士就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流浪儿童合作项目赴项目执行单位——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调研。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 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细则》)以来,流浪乞讨现象和救助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 在城市的繁华地带,乞讨人员明显增多。以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1日以来,海南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民政部以及省政府等有关救助管理政策、法规,履行救助管理工作职能,切实承担起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职责,及时废除了过去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建立起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该领域的政策体系尚存缺陷与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现实,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探究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的现状,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建立健全该领域的社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5,(9):1-1
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全国救助管理工作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场会,总结了新的救助管理制度建立两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交流了经验,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救助管理工作的任务。郑州会议是在救助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推动力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29日,重庆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6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市政府144号文件精神和民政部最近颁布的《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各区县(自治县、市)民政局负责救助管理工作的科长、救助管理站站长,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参加了会议。重庆市民政局袁天长副局长与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5.
2003年8月以来,河南省救助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新途径,救助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执行单位,自2001年合作项目开展以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基本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受流浪儿童欢迎和喜爱的"郑州模式":以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固定点和流动车)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坚持跟踪回访,注重调查研究,开展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强化社区预防,提供网络服务,定期总结评估,构筑综合性、功能全的全方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以达到救助一名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一个健康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时讯快递     
《社会福利》2012,(4):60-62
民政部召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研讨会2012年3月28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俞建良、副司长李波出席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委主管处长以及部分省(市)救助保护机构负责人、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民办救助保护机构代表等共  相似文献   

18.
开展国际合作关爱流浪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合作,共同实施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合作项目(2001-2005)。双方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新模式。项目合作期间,恰逢我国新型救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  相似文献   

19.
余泳 《社会工作》2011,(21):28-29
2011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8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两项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流浪儿童的权利的重视与保护,也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救助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克服救助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以流浪儿童为中心,促进流浪儿童自我发展,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13,(12):8-10
救助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实施十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立足自身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救助设施逐渐改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机构管理日益规范,服务功能广泛拓展,流浪乞讨人员教助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