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睢》的旧注不可据,因为它是附会“关睢,后妃之德也”(《诗序》)来做注的,不是诗的本义。近日的释文又多重字不重意,也往往难通。诗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艹毛)之”,结构相同,只“流”、“采”、“(艹毛)”三字有异。这三字意思虽有不同,性质上必无差异。而本诗乃诗人借物起兴,因之与下文“窈窕淑女”云云,在意义上就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所以也不必勉强把它们纠合在一起,三个字只是解释“参差荇菜”。过去有的把它们都训为择,如闻一多(见《风诗类钞》甲,《闻一多全集》)。宋朱熹的解释则是:“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采,取而择  相似文献   

2.
《关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之“芼”,长期以来对它解说纷然,难衷一是。训释家有的解之以“择”,有的训之为“搴”,有的释作“拔”,均未离“采摘”之义。宋朱熹《诗集传》注之为“熟而荐之”,今人吴小如先生为其寻证云:“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按《关睢》诗意来看,对荇菜的“流”、“采”、“芼”当有区别(发展)。因此,训“芼”以采摘义于诗意未善;训“芼”以“熟而荐之”可备一说,只是苦无力证。笔者以为,“左右芼之”之“芼”,当以“毛”训之。《诗经·鲁颂·泮水》之“毛炰胾羹”,注释家对其中“毛炰”都作“去其毛而烹之”解。《墨子·明鬼》:“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必择六畜之胜瞃肥倅,毛以为牺牲。”《周礼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诗经·关睢》是否为“结婚乐曲”、“贺婚歌”的意见分歧,引起了对古代结婚贺不贺、用不用乐的讨论。否定论者认为古代结婚既不可唱赞辞热烈祝贺,更不可能奏乐(程迅:(《<关睢>不是结婚乐曲或贺婚歌》,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  相似文献   

4.
《诗论》所评“童而偕”之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信芳 《齐鲁学刊》2003,(6):95-100
《诗论》将《关睢》等七首诗评为“盖曰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提出了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睢》等七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这些诗都是反映青年男女生活的作品,青年男女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知道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礼相谐。七首诗始於《关睢》之礼,终於《燕燕》之独,出於一严密的构思。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6.
<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论诗、论乐,阐发儒家的美学理论。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极其深刻,是我国古典美学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小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自孔子提出  相似文献   

7.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8.
(圆点前为期数 ,圆点后为页码 )文学·文化·艺术·语言现实主义 :从欧洲到中国肖 鹰 (1·3)90年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刘俐俐 (1·10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安文军 (1·14)“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 诗歌创作的影响李开军 (1·18)《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张 燕 胡义成 (1·2 1)批评之四维 ———大众文化批评的原则许文郁 (1·2 6 )对商琦《拟夏王圭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梁晓玲 (1·30 )《边城》 :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王俊峰 (2·82 )南社作家王钟麒的小说戏剧理论和创作颜廷亮 赵淑妍 (2·85 )…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10.
《毛诗序》,是《诗毛氏传》前面,《国风·周南》第一首诗《关睢》题下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的作者是谁?有无大小序之分?现在均尚无定论。但是,这篇序言却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儒家的诗歌、音乐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诗经》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成了汉代经师们传诗的一种最新美学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和文艺评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很有必要加以深入的讨论。因此,我就想从这篇序言常用的“风”这个美学术语入手,论述一下《毛诗序》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诗》、《书》、《礼》、《乐》、《易》、《春秋》原称“六艺”,在孔子之前和孔子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并不称作《六经》,直到《庄子·天下篇》出来后,才将“六艺”称作《六经》。孔子创立儒学、兴办私学,以“六艺”教人,这个“六艺”不是指《周礼》中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直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仍然称这六部典籍为“六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自人之学习言之,谓之“六艺”;自其书言之,谓之《六经》。本文所论之“六艺”或《六经》者,均指以上的六部典籍。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建立、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孔子对于这六部典籍的编纂、诠解、传授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读《全宋诗》札记(一)房日晰补辑断句重出(1)“逍遥此中意。”载《全宋诗·刘放集》卷十六,此句辑宋绍嵩《巫愚江浙行集句诗》卷三。按:此句为《刘集》卷十《泛舟》一诗之第七句,非佚句。(2)“怀人棠蔽,招隐桂宵。”载《全宋诗·刘集》卷十七,此联辑自明杨慎...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4.
湘绮楼毛诗补笺。刊行于世久矣。是书于笺注之外。专及文义。加以评点。发其妙蕴。可开后人学诗不少法门。书未刊行。钞存于二三弟子之手。逸深恐散佚。分刊本社报内。以公后学观摩。凡经文三百五篇。分章评点。一仍原书。抑又闻之师云。世之治诗者。非照此圈点读不通。故一依其旧。不敢增减至诗之大序。师之补笺。及汉郑氏之笺注。皆略不录。周南一之一关睢、后妃之德也、五章章四句旧本作(?)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  相似文献   

15.
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多少年来国外总有一些有志之士不畏困苦,知难而进,把许许多多的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为在全世界传播中国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当然,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和他们对古汉语理解的困难,在译文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现就《诗经》中“关睢”一诗的几种英语译文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风诗新解(十)晏方扬之水(唐风)三家诗与毛诗对《唐风·扬之水》篇的理解完全不同。《易林·否》之《师》云:“场水潜凿,使君洁白。衣素朱表,游戏皋沃,得君所愿,心志娱乐。”《豫》之《大过》、《震》之《屯》与之大同小异。按照《易林》的理解,此诗是写“游戏”...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忠于教育事业,执教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自学成才,是孔子教育思想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初步探讨。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但他“作《春秋》”。“修《诗》、《书》、《礼》、《乐》”;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不仅是一个大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明确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贡原来认为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后来,改变了看法:“卫公  相似文献   

18.
爱情被称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和英国的古典诗歌中,都存在大量爱情题材的诗歌,但二者的美学趣味有一定的差异。一朱光潜曾准确而精练地概括了中英诗之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①含蓄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又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爱情题材的诗歌也不例外。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通过描写客观景象,寄托深情,表达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浓浓相思,对爱情不着一字,但绵绵思念尽在其中。李白的…  相似文献   

19.
公刘迁出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大雅·公刘》是周人史诗之一,它叙述了周人先祖带领周民迁豳的史绩。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周人告别故地、沿途辗转、寻找、最后定居于豳的情景。但诗中并未明确交代迁出之地。自《诗毛传》以来,治《诗》者多主自邰迁出之说,然按诸史籍,殊为不符,故今为之考。公刘迁豳非自邰邰,是周的始祖后稷的封地,故址在今武功县境内。首倡迁由自邰说者为《诗毛传》。《公刘》第一章《毛传》:“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辟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邑于豳。”其后,治诗者多从其说。郑玄《诗·豳谱》、孔颖达《毛诗正义》、王先…  相似文献   

20.
在卷帙浩繁的古典诗歌中,以抒发怀乡感慨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怀乡诗句,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王事靡,维嗣我日”(《小雅·杕杜》)。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及以后各代的民间歌谣中,这类怀乡诗也是屡见不鲜,如汉乐府中的《悲歌》、《古歌》,北朝乐府中的《紫骝马歌》、《琅琊王歌》等等。在文人诗作中,怀乡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离骚》中有“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