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汉时期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汉“弛山泽之禁”、“如粟拜爵”、屯田林垦等政策的引导下,促成了地方开发、诸侯开发、商人豪强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的成效显著,培育出了经济中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也造成了西部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导致灾害频繁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开发一般是指外力作用于不发达区域经济,使之经济现代化发展加速进行的过程。区域经济开发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发达区域经济同样也有一个区域再开发的问题。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国发达地区与其他类型的地区相比要相对进步一些,通常是国家经济重...  相似文献   

3.
鸭埠税是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特有杂课名目。成化六年(1470),两广总督韩雍以鸭埠之制与“细民”争利而将其革除。正德二年(1507)清查各省钱粮运动后,两广军门设法增开饷源,鸭埠之制得到恢复,但其所入从杂课变成军饷。正德八年,鸭埠税再度被广东按察使陈雍废除,其背后反映的是广东地方“官族”争夺鸭埠利权的诉求。戴璟、霍韬、叶春及等士大夫在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呼吁恢复鸭埠之制,均未见成功。万历二十七年(1599),鸭埠在神宗税使干预下再次开征,地方“豪右”通过缴纳少量的鸭埠税获得官府确认其鸭埠利权的颁帖。明末鸭埠税屡征屡废,由榷税变而为辽饷,再变而为地方乡兵经费。明代广东鸭埠之制兴废的核心问题,是朝廷、两广军门、地方官府财政利益与地方豪强利益的争夺与分配。  相似文献   

4.
霾污染的形成和扩散,与以高增长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相关。治理霾污染的根本之法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需要经济学的引导。为此,经济学应遵循生境法则,使之成为引导经济活动促进“自然、社会、人”共生的生境经济学。以资源限度论为认知指南,生境经济学引导社会采取经济方式治理霾污染,应以减排为起步,以恢复大地自净化功能为重心,以建构可持续生存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路径。其宏观方法是引导社会构筑节省、俭朴、经久耐用、维修新用的经济生产—消费方式,使之成为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动力;并牵引大中城市从规模建设向功能—导向发展方向转型,促进社会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是目前改革面临的难题。简政放权,弱化中央高度集权,强化地方政府权力,确立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权益和经济行为,由此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区域经济的组织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分散主义抬头,地方以自我为中心,互相封锁,各自为阵,形成了典型的“诸侯经济”,致使宏观经济调控失灵,区域经济陷于严重地混乱。改革何去何从,特别是在治理整顿期间,如何矫正改革战略并使之引向深入,无疑整治区域经济混乱将是其中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清代政府对吉林驿路交通的开发和建设.加强了中央王朝与吉林地方的联系,在抵御沙俄侵略、维护边疆安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边疆村屯、市镇的建立和土地的开发,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彭水县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使该县的畜牧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现已成为县域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但是,随着我国畜牧业市场化和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畜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一跨入新世纪,面对西部开发的新机遇,面临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无疑对全县畜牧业的生产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尤国珍 《兰州学刊》2010,(6):214-2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针对新区土地改革制定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实际执行政策过程中,华东区根据地方调查情况,较好地执行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华东区之所以能较好的执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是与华东区农村调查的客观情况和地方领导人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分不开的。这为建国初华东区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变成地方“大政府”格局的一种动力 ,政府非规范行为越来越突出 ,有碍于西部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成为优先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就是按照特定组的业务范围或围绕特定的需求有目的地对网信息进行组织加工,使其增殖或使之得到充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交流、递、获取信息的媒体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络实现了信息表达和传输的质的飞跃,成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前网络信息的提供与利用严重失衡,特别是高校这种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表现更为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有责任对网信息进行建设与组织,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的服务。一、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必要性1.广大师生的迫切要求。由…  相似文献   

11.
“调北征南”是明初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军事事件,对云贵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直至清代,客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云贵地区,伴随着客民的定居和开发地方,“调北征南”开始不断地被客民强化、记忆,并用以建构其身份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客民在“土著化”过程中,将“调北征南”塑造成一种移民策略,通过对“调北征南”的建构,使家族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土著在与客民的互动过程中也附会客民的“调北征南”,努力使自己成为王朝的“化内”之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客意识在“调北征南”移民传说下逐渐淡化,双方有着一定的趋同性,由此共同构筑了地方社会。至此,“调北征南”成为身份建构与地域认同的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2.
杨晓燕 《兰州学刊》2007,(10):45-48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两者的结构及其关联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在建国之初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1978年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行政性分权的战略使地方分权成为事实,但是由于转轨经济和传统集权式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当前的非规范性地方分权的局面,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是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开始加速的时期,手工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闻名于当世,说明此流域不少地方形成了公认的特色手工业产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丰城市委市政府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稳定农业,强化工业,搞活商贸,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由于我市地处江西赣中腹地,长期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较深,特别是地域的相对封闭状态,使改革开放步子迈得不够快,已有的地方优势发挥得不充分,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今国家规划着手兴建京九铁路,这对于加快丰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发展地方经济,开发已有优势,并乘势使“开放丰城、丰城开放”的希望转化为现实,有着非常紧迫和重要的战略意义。丰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极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大京九线的开通将为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从资源开发上看,有利于开发的自然潜力。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经济增长普遍存在数量与质量排名不一致现象,且不一致程度相差较大。不一致程度较小的地方其数量与质量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效率差异;不一致程度较高的地方则是由数量与质量的内涵差异及多种不协调机制导致。实现地方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一致性的条件是在完成数量积累基础上,构建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经济结构,协调的经济机制,最终使经济剩余能够增加社会总福利。不一致程度较小的地方实现高水平下一致性增长的路径在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不一致程度较高地方的路径则应通过供给侧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改善民生工程,构建创新激励机制等实现体制机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迈进,使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或遗物惨遭破坏,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紧迫呼吁,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只有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加以妥善开发、利用,才能依托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旅游产业,从而促进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文献是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现实和文化历史的文献资料。它记载着本地区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经济特点、自然环境、文化状况等历史,它对我们了解过去,揭示现在,运筹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本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正逢西北大开发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地方文献以其自身具有的地域性,史料性对于发展当地经济起着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因此,地方文献应作为各级图书馆的重点藏书。  相似文献   

19.
日本(1945~1986年)区域开发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阶段性战略,日本1945~1986年区域开发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1945~1955年,能源资源的开发,为恢复经济发展服务;1955~1968年,在后进地区建设“新产业城市”和“工业特区”的“据点式”开发;1968~1973年,“大规模项目”开发,主要进行全国高速交通网和“大规模工业基地”的建设;1973~1986年,“定居圈”开发,标志着日本的区域开发由经济开发转向国民生活开发,而1983年开始实施的“技术聚集城市”开发则把高技术产业分散到了地方。这时期日本区域开发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独创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对于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规划编制实施中会引发多种规划衔接、地方发展权调整、生态补偿、府际利益协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应当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法治化。具体措施包括:在发展规划法中嵌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内容,确立该规划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体系的法律地位;建立规划衔接制度,构建"多规合一"的机制与规则;调整地方立法和产业政策,使之体现不同功能区政府的差异化事权;回应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现实需求,在生态预算中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价值;构建中央政府主导的府际利益协同机制,促进府际协议法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