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紧缩句可按一般句子去分析,而不必先论来历.(1)刚装上车又卸了下来.(张静主编《现代汉语》)(2)一问三不知.(3)你去我也去.这类以往叫作紧缩句的句子去掉句调,剩下的短语有个共同特征:多核心(核心谓词不止一个).居此,可叫“多心”短语,但是听着不雅,不如叫作多元短语.这类句子就命名为多元句.多元句中间没标点没停顿,无分句标志,里面不存在分句,显然属于单句.确立多元短语,多元句还会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方便.(4)你去我也去,咱俩都去.(5)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6)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你能问出个啥?例(4)、例(5)两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都是多元分句.例(6)“人”的定语由多元短语充当.以往把紧缩句划归复句,管它叫紧缩复句.这中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为了把紧缩句归入复句而特设紧缩复句,又为设立紧缩复句而不借修改复句的判定标准.不再把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分句调)视为必备条件.这里采取的是让复句迁就紧缩句的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归类原则.(二)紧缩复句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析复句,一般都要划分分句,标示分句的关系;而分析所谓紧缩复句却“光说不作”(参见(七)),说里头怎样怎样,可从未见到有谁正儿八经地象分析一般复句那样演示过,因为划出分句这一步就做不到——紧缩句整个儿就是一句!(三)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2.
一五十年代后期汉语单复句划界问题的讨论虽未能取得最后一致的看法,然暴露了涉及这一问题存在的重大分歧。就今天来看,当时的讨论者有两点共识:其一,单句复句的对立是肯定的,一个句子“非单即复”。单复句划界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其二,单句复句划界依靠多种标准不易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以后,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文章从未间断过。邢福义先生认为“单句和复句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建议用“吃透两头,  相似文献   

3.
语法与文章     
前 言 一提到语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名词动词,单句复句,单句成分和复句层次等。我们不否认,这是语法。但我们还要说,这不是语法的全部。我们在这里说的题目是“语法与文章”,要在文章中研究语法,用语法分析文章,把语法与文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做是否太牵强了呢?不是。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律。文章呢?文章是各级语言结构的有机组合。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说略》中说,“汉语是组装型的”,文章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相似文献   

4.
单句、复句的定义和划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单句和复句的定义 多数语法著作都认为汉语的句子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但单句和复句各有什么特征,即单句和复句的定义是什么,在许多语法著作中却是众说纷纭的。 1.关于单句的定义 什么是一个单句?许多语法著作都没有定义,或者没有正式的定义。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说:“能够最简单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位就是一个句子。这种句子叫作单句。”  相似文献   

5.
今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第五期发表了斯尔螽同志的《怎样教多重复句》,最近,第九期又发表了张拱贵同志对斯文批评的文章《多重复句和句群》。张拱贵同志对斯尔螽同志的文章从三个方面作了批评:(1)把不属于多重复句的句群和单句归划到多重复句讲授,这在复句体系上会造成混乱,于教学不利。(2)在使用名称上,把已用的句号圈断的前后独立的句子都叫做分句,这也会造成语法术语的混乱。(3)把多重复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语序的研究历史,特别是汉语“句序”的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代表我国复句研究最高水平的《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句序”研究成就。研究表明:第一,小句的排列次序不单单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联结关系、逻辑基础上,在关系词语的使用上都有条件限制;第二,小句句序和小句特性协调统一;第三,小句类型和小句次序有密切联系。“句序”研究充分证明:不能机械地套用短语规则来解释句子,要从句子事实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论《马氏文通》的复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对“联读之句”和“舍读而独立之句”的分析 ,认为这就是马氏用“句”“读”两术语分析汉语中对应于“泰西文”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句式。“句”相当于“泰西文”之“主句” ,“读”相当于“泰西文”之“从句” ,这已肇后世复句句法研究之先河 ,因而《文通》一书是具有“复句观”的  相似文献   

8.
出自《礼记·檀弓》的“嗟来之食”的成语,是人们所熟知的。新《辞海》在“嗟来食”条下引录原文作了这样的标点:“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其他选本,对“嗟来食”句,亦莫不作如是标点。有的并根据这种标点,将此句语译为“喂!你来吃吧!”或“喂!来吃吧!”(分别见《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二、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寓言选》)。对“嗟来食”作如是标点和解释,粗粗看来,亦似相合,但若从词汇发展的角度作历史的考察,却发现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商代金文的句法的初步探讨,主要从短语、句子成分、单句、复句及句类五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广告在语言运用上基本能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节奏可快可慢,字节从一字到十字均有;文字间加入数字或英语字母甚至网络词汇,口语化现象突出;句子以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主动句等为主,大量使用动词和主动句;标题准确、醒目、生动,兼顾高雅,雅俗共赏,产生语言的美感,能更好地传播广告对象及其品牌信息。  相似文献   

11.
紧缩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类型 ,紧缩结构可以单独成句成为紧缩句 ,也可以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 ,还可以充当复句的分句。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形式 ,一般是由前件和后件构成 ,二者的结合可以表达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语用方面 ,我们对紧缩结构成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话题、话语重点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情态等进行了考察 ,认为紧缩结构有它表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一九八一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修订。“修订要点”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由单句和复句组成的语段(有的书上叫作句群),是十分重要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研究语段的构成以及语段中各句的安排、衔接等问题,多少超出了语法的范围,属于写作问题,或者属于修辞、逻辑的问题。也有这样的情形,前句和后句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还有语法关系。”“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把语法教学从句子延伸到语段是可取的。这些在教学语法体系中可以有适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不是A就是B”的又一种并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是A就是B”形式的复句或紧缩复句,公认的看法:有的是选择句,有的是并列句。在公认的选择句中,仍有一类其实并非选择句,而为又一种并列句。这种并列句的语义特征,与其它的选择句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日语因果句结构复杂,形式多样,语感微妙,使用频繁,故而形成了日语表达的一个特点。本文从单句、复句等方面对日语因果句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其结构特点,以期达到对该句式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16.
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甲骨文中常见的“”,应释为“囟”。文章把古文字考释方法中的辞例推勘法和现代语法学之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囟”字的意义和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囟”应读为“斯”,“囟”跟古文献中的“斯”一样,都用在假设复句后一分句之首,表示在假设条件下的结果。文章还把周原甲骨文中的“囟”跟殷墟甲骨文中的“此”、“”、“延”进行对比,认为这四者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连接词广泛应用于俄语复句中,起连接主句和从句的作用;而它在单句中的句法功能常被忽略。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试图对连接词在俄语单句中连接比较短语、同位语、同等成分、插入句等的句法功能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1、1 在定语易位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定语可以后移,但各个人涉及的范围又很不相同,有的面很宽,有的则限制的比较严。另一种意见,根本不同意定语可以后移的观点。这个争议,大多要牵扯到和复句的划界问题。我们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也正是着眼于单句复句的划分。和单复句划界问题不相干的现象不涉及。 1、2 主张定语可以后移的语法学者,不管涉及的面是宽还是窄,而在基本点上似乎是大体一致的。比方说后移的定语都能“还原”,即能放回它所修饰的名词中心语的前头。那么,为什么后移呢?据说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为了结构的简洁。例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说:“国语中的形容附加语,常是附在实体词的前面;但因修辞  相似文献   

19.
“水浒”中的“被”字句,通常是用“被”字的,有的时候也会用“喫”字。“被”字和“喫”字在語意上是不是有不同还值得研究,不过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喫“字用得少而且用法也比“被”字窄得多。在好几种“被”字句的結構中,我們只看到有用“被”字的句子,而看不到有用“喫”字的。从这里是不是可以証明“喫”字和“被”宇的用法相似而不同呢?現在还不敢在这方面下結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1)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①②③④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⑤⑥(着重号和为分句编的序号①②③等是引者加的。下同)好多书都把这个句子分析成了转折复句(有的把第一层次划在③、④分句之间,有的又把第一层次划在⑤、⑥分句之间)。《语文知识》1988年第3期刊登了孟治荣同志的《关于一个复句分析的质疑》一文,指出了这种分析的错误,提出了第一层次应划在③、④分句之间,全句应为假设复句。笔者完全同意孟同志的意见,但对孟文中的下面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