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权力观,就是人们对权力的总体看法和对待权力的根本态度,是人们对权力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人们总是直接依据权力观决定如何对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而如何对待和使用权力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在我们国家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因此权力观的问题就成为党的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重要课题。共产党人应当树立的权力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它是共产党人执政意识的核心内容所在。古往今来,权力曾经是使人感到最神秘、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的实际形象,但无处不感受到它的存在。于是,有的人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追逐它,有的人则谈权色变,想方设法躲避它……然而,究竟什么是权力,它有哪些基本属性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使用它。对此,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必须作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防治腐败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制约,这应从思想道德内约机制和权力架构及运行的外在制约机制等两个方面来进行.同时,应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网络化的权力制约机制,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力争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权力是腐败的根源。此命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公权与腐败的“姻缘”关系;二是公权本身的变异性。在公权存在的条件下,腐败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条规律。减少公权,应成为目前我国防腐反腐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5):33-39
权力腐败是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良现象。寻找权力腐败的根源,不可仅仅归因于权力本身,也不应抽象地归因于人的自私性。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深入考察人的本质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认识到权力腐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和剥削观念。因此,消除剥削制度及其观念,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权力腐败的治本之道,但同时不可忽视腐败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残余与外来渗透,因此需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吴红 《社科纵横》2012,(11):64-65
权力腐败产生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而制约权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转变职能,规范用权,科学配置行政权力;加强民主监督,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江澎 《探求》2000,(1):4-7
由于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总是与政府、组织、权力、官员相联系,因此,这些年人们多从政治的角度对腐败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也应该看到,党政机关的腐败行为同政治、法律行为一样,5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其作一些分析思考是大有益处的。 一、党政机关腐败行为的本质是权力 商品化 各级党政机关,是具体履行我们党执政领导职能,代表人民行使党政管理职权的领导机关和办事部门。在党政机关中,领导干部比较集中,党员在干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他们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其行为总是同权力紧密相连。正…  相似文献   

7.
秦天枝 《社科纵横》2007,22(12):30-31
腐败是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以"社会制约权力"为切入点,探讨腐败产生根源,力求在解决腐败问题上提出新的思路,对反腐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是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守和服从公共权力的目的理性.但是,由于公共权力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势地位,使公共权力在运行中产生具有内在倾向性的自由扩张.进而导致公共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的分离、管理职能边界不清晰、制度约束乏力等,公共权力行使者对所有者又缺乏恒久忠诚,使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衍生带偏离所有者意志的轨道,公共权力成为了侵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异在力量.  相似文献   

9.
程寿 《探求》2004,(5):36-39
反腐败是事关执政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曲折历程,当前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体制性障碍.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的反腐败,我们既要严惩腐败分子,更要建立对权力具有有效约束机制的社会治理方式,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从理性与现实结合的层面,在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反腐败是一场持久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中国交通行业的腐败现状进行概括描述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防治腐败制度体系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进而指出了进行交通行业防治腐败制度创新的原则,并对制度创新内容与保障措施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1.
石庆环 《求是学刊》2015,(3):173-180
以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美国官场的腐败乱象进行审视,梳理和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过程和成功经验,发现:第一,迄今为止,腐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近代西方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并且,腐败多高发在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根据19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的经验,健全法制和强化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彭德尔顿法》和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政党分赃制,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堵住腐败源头,防患于未然;同时利用和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有藏身之地。经过这次治理,腐败在美国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礼尚往来”是我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美德,而我国诸多贪官常借人情往来之名而行腐败交易之实.为此有必要引入“礼上往来”的概念予以辨析与矫正,在解析官员礼上往来行为走向性质的基础上,梳理和借鉴美国规制官员收送礼品行为的法律经验,完善我国对官员礼上往来行为的法律规制,竖立人情与腐败之间的法律界碑以厘清人情与腐败的界线,从而达致更为有效治理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梁树发 《浙江学刊》2003,1(1):50-58
世界历史是一个以物质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普遍交往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实现形式。从交往主体看 ,世界历史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国家关系 ,但更是一种阶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冲突和以此为基础的阶级冲突 ,马克思得出世界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革命的结论。世界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规律。就普遍交往的内容来说 ,世界历史又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活动全面交往的过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