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及入声,常常涉及何休对《公羊传》、伐字的那条“长言之”、“短言之”的注。顾炎武认为:“长言之则今之平上去声也,短言之则今之入声也。”段玉裁认为:上古去、入合一而分短入、长入,后世以长、短为条件分化为入声、去声,所以他说:“伐字今人读房越切,此短言也,”孔广森也曾注意过何休的这条注释,但孔广森是否认上古有入声的,所以他认为“去声之中自有长言、短言两种读法,每同用而稍别畛域,后世韵书遂取诸阴部去声之短言者壹改为诸阳部之入声。”以上三家对上古有无入声(以及去声)  相似文献   

2.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一《楚辞》的句式与《诗经》有明显的区别,游国恩先生把这种句式的特点归纳为“长言短咏,托体兮猗。”后世一般把用这种句式写的诗称为“骚体”诗。在探讨这种句式的渊源时,游先生首先注意到《诗经》,他把《诗经》中“在句尾或句中一律用一个助词——‘兮’字”的诗  相似文献   

4.
语言系人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语出的“言”或言出的“语”,为被赋以意义或功能的声或字。它是人类心理世界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模因学角度来看,语言可以被模仿、复制,并世代相传。初民语言原本相同,然而因为模因组变等因素,语言发生变异,形成各种不同的语言,人们也就因此有了母语和外语之别。由于语言不同,人们语“言”能力的反映亦会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5.
在句型的作用下,静态存在句整个句子既可表示存在的状态,即类似持续的状态,又含有前一动作过程达成之意。因此,存在句的“存在并继续”的意义,其实是“了/着”和“存在句框架”二者加合作用以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1 “可知性悖论”是建立在对可知论的歪曲的基础之上的。2 “可知性悖论”认为,同时接受可知性原理和“非全知假设”会导致逻辑矛盾。实际上是因为在这种逻辑推导中,作为论证总前提的非全知假设的符号公式“ q(q∧┑Kq)”是错误的———它本身是一个包含逻辑矛盾的恒假命题。3 学生对老师所说的那种事先无法预料的“突击考查”的有关论证是有漏洞的,因为它是片面的。4 “突击考查悖论”认为,学生不可能知道老师的断定是真实的,假设学生知道老师的断定是真实的会导致矛盾,这也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把老师的断定错误地分析为支命题是联言命题的选言命题(其实,老师的断定应是支命题为假言命题的联言命题 ),并且这种作为支命题的联言命题都是包含有逻辑矛盾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两大类“被”字句即“N被句”和“零被句”,发现关剧中被王力先生认为脱离常规的、没有定型的、后代逐渐淘汰的“零被句”占有“被”字句超过一半的比重,而且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9.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史书平声示崇说何惠娟汉语四声之名,起自六朝时期,但声调之分,当是自古有之。古代的长言、短言,就说明当时汉语读音声调的区别。考察周秦时期的诗歌,其用韵规律已是“平必韵平,入必韵入”,那时的声调,已有约定俗成的读法。一般来说,汉代以后,汉语四声已具备,到...  相似文献   

11.
二晏论考     
晏殊、晏几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词人,有关他们生平思想研究的论文虽数量众多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因此文中从晏殊与欧阳修的关系,晏几道与新党的关系及《小山词》的结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和辩正。  相似文献   

12.
红岩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象征,有其历史原因,这种象征意义不应任意改变.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国统区革命实践中培植起来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与同一时期产生的延安精神交相辉映,构成成熟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正确认识红岩精神,包括它的内涵和历史定位,不能脱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弘扬红岩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3.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15.
16.
“临川二晏”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他们的故乡情结表现在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以及对故乡人事的叙述与追怀。怀着对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他们支持家乡教育,推崇乡贤,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故乡的读书尚学之风。他们严谨持家,其子孙后代不乏佼佼者,临川晏氏因此成为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的代表之一。他们在南唐词派基础上发展了词体,推动了宋代江西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颜元迷恋于程朱理学长达8年之久,但具体内容学术界未曾提及.事实上,以"孔颜乐处"为切入点,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身体力行道德禁欲主义,是颜元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具体内容所在.颜元之所以能自成一家,创立颜学,是其敢于同以往崇信的对象决裂,并对此进行深入批判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特殊的性格,使得晏几道的时间意识指向对往昔的留恋。这样一种滞后的或后向式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决定了小山词的发展方向。时间意识的滞后,使得晏几道于现实全然采取了逃避的策略;时间的后向,使得晏几道专注于内心世界的冥想与开掘。小山词时空交错与逆挽式的表现手法、梦境的着力营构、凄迷感伤的抒情基调,莫不由此而奠定。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不满于现实主义对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束缚而举出了超现实写作的大旗。他的超现实写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以《年月日》等为代表,表现劳苦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生存绝境;二、以《受活》等为代表,表现劳苦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绝境。它们揭示了劳苦人苦难命运的生存、社会、个人因素。贯穿其中的轮回观念既是阎连科对劳苦人命运的绝望,也是对当下粉饰现实写作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