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前,他抨击时政,力主禁烟;鸦片战争爆发时,经林则徐推荐,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于1842年底,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巨著。在书中,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善师夷者,能制四夷”的进步主张①。为了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他强调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情,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向资本主义国家寻找“制夷”的知识。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衰,丧权辱国事件不断发生。西方人因此视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一些中国人从而否定中华文化传统,开始寻求振衰起微、救国强民之道。于是,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提倡“变法图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在此历史背景下,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与流行舆论大唱反调。他公开指斥西方文明的缺失和弊端,对东方文明却推崇备至、大唱赞歌。为此,有人称之为“伟大人物”、“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有人讥其为“疯子”、“狂人”、“精神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举行了金田起义,从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鸦片战争失败和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半殖民地的时期,显然是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所引起的农民革命战争。正如马克思在“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中所说:“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从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来看,这次革命战争的敌人有两个方面:一面是国内清朝封建统治;另一面是外国侵略者。因而在  相似文献   

4.
《尚书·禹贡》之岛夷,《汉书·地理志》之东鯷,究竟在什么地方?胡渭《禹贡锥指》以为二者皆指日本;林惠祥等则主台湾说。以后,周维衍再次提出岛夷、东鯷皆台湾古称之说。其实,《禹贡》所载并非“岛夷”,只是唐人刻石经,把鸟夷刻成“島夷”,而贻误后人。清代考据家对此早有论证。解放前,童书业亦有《“鸟夷”说》解放后,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中,指出应以鸟夷为是。至于东鯷,胡渭之说不误。有人指为台湾,却未必恰当。现试为鸟夷、东鯷补证,以就教于学术界。岛夷本是鸟夷《尚书·禹贡》载,冀州“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关于扬州岛夷,书说: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岛夷卉服。……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记·五帝本纪》称东方夷人为“鸟夷”(第43页);《夏本纪》冀州下作鸟夷(第52  相似文献   

5.
(一) 纵观近代,中国的近代学堂酝酿于鸦片战争之初,发轫于洋务运动之时,风行于戊戌维新之后,呈应时、顺势、梯进势态。然而严格地说,江西的近代学堂实际拖到本世纪初才迟迟问世,落后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至少有60年之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中国的近代学堂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得以酝酿的。当时林则徐在抗英斗争中,透过英军的“船坚炮利”,从深层看到了西方近代化学堂的优长,并得出了“制夷”尚须“师夷”的醒世之论。所以,他早在使粤之初就身体力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着意汲收适用的西学?并在广州亲自主持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翻译西方学识的团  相似文献   

6.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佐越王勾践报吴辱之后,去之湖上的事说: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对这条材料,细加思绎,觉得有两个问题应予考虑。一、“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和“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都提到时与人,它们的关系怎样?《史记》旧注“不责于人”释为“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不甚明确。这所择而不负的人竟究是谁?有人说是共事的伙伴,有人说是交易的对象,不管是哪个都是有责于人。所以这样的解释,难得妥贴。二、依文意看,“故善  相似文献   

7.
李恭忠 《广东社会科学》2023,(6):136-154+290
1808年英军侵占澳门事件中,两广总督吴熊光认为对手异常猖獗并且拥有船大炮利的优势,如若开战清军无法取胜,只能通过暂停“贸易”这一惯常手段迫使对手妥协,然后迅速恢复对英贸易,以免激发更大的海防危机。吴熊光的现实主义策略虽一时奏效,但被深居紫禁城的嘉庆皇帝视为太过软弱、有失“国体”,因而被革职治罪、遣戍伊犁,由此开创了清朝历史上封疆大吏因为“夷务”处置不当而获罪的先例。“吴熊光之困”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集团在愈益明显的西方扩张势头和军事优势面前的无奈,预示着二三十年之后卢坤和林则徐等人的类似遭遇和更大危局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8.
一百五十年前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的。对此,人们总不免感到一些疑惑:为什么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并且拥有80万军队的庞大清帝国,竟惨败于一支起先不过数千、后来也只有近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导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基本思想观念主要有二:一曰夷夏之防、华夷之辨;二曰四海一家、华夷同体。由这两种不同观念指导制定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明初的朱元璋虽以“种族革命”相号召而起兵,但他执行华夷同体、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赢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而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领袖洪秀全以夏尊夷卑、华夷之辨观念为指导,制定了狭隘的名为种族革命而实为种族复仇的民族政策,将打击清王朝与排斥、仇杀满人相混淆,把反封建与反满人相等同,在实践中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多次发生屠杀旗兵满人事件。太平天国政权的最终失败,其原因固非止一端,但错误的民族政策应是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个,这恐怕是没有疑问的  相似文献   

10.
一史载周族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其十九世孙寿梦时“称王”,始为强国。然而,“句吴”究竟因何取名,其含义是什么?史家争议颇大。有的说是地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刘宋裴骃《集解》引宋忠语谓:“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有的认为“吴”是国号,而“句”则为夷语之发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左传》“宣公八年”孔颖达《正义》也说:“句吴,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句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句吴?’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句吴。”如此,则  相似文献   

11.
“卦气”溯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 ,其源出于先儒古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 ,均有“卦气”说的思想 ;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 ,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 ,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 ,古人经过“仰观”“俯察” ,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治东夷与东夷文化的专著及论文时有问世者,虽撰述时所取角度不同,但认为东夷族非炎黄族、东夷文化与炎帝黄帝所从属的华夏文化亦非同源,而为一独立的文化体系之观点则比较一致。本文拟从纵的方面,即从东夷族活动的史的方面作些论述,指归在于探讨东夷文化在文献中泯灭之原因。才疏学浅,谬误之处望专家正之。一、释名与地望夷人,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泛指古代东方之人,但又别于古代的炎黄族。周时,立此称呼以马戎、狄、蛮比类,含有贬义。《周礼·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大戴礼·千乘》:“东辟之民曰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然周之前,夷字已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曾引发了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最为迅速和明显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他变化都是以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似还不够充分,某些相关的论点也值得商榷。因此,专门探讨一下鸦片战争与清朝对外政策转变问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一、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政策的回顾 截止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已持续了近二百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外交往愈来愈频繁,因而对外政策也愈来愈成为清朝施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要讨论的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指道光帝当政以后即1821年至1840年间的对外政策。因为这个时期清朝的对外政策,既继承了有清以来对外政策的传统,又具有反映当时情况的新特点,由鸦片战争引起转变的,也正是这样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这是毫无疑问的定论.本文仅从信息论决策论的角度,来论证清政府战败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一、中英双方信息传递功能之优劣所谓信息传递功能系指上情下达或下情  相似文献   

15.
晋商衰落原因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后 ,清朝丧权辱国 ,内外交困 ,致使晋商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不能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遭失败加上它又与腐败的清政府紧密的结托 ,所以 ,随着清朝的灭亡 ,晋商也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九一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革帝国主义的命”,“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是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这六十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不断发展的结果。虽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终于被反动的买办军阀篡夺了领导权而遭到失败;但是革命的结果毕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系统的核心依旧是儒学.传统的封建文化笼罩着中华大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要受社会的制约,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文化核心的儒学的变化,就与道光年间社会政治的变化分不开的.清皇朝的统治在道光年间也是衰世,林则徐曾经形象地譬喻:"今日之时势,观其外犹一浑全之器也,而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清朝"衰世"所呈现的种种景象,忧心忡忡,悲愤叹息,为什么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清帝国开始不停地走下坡路呢?这与他们推行的政策有着重大的关系.因为每种政策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正面交锋的产物。中国近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体西用”,故可称为“体用文化”。从近代文化形成的背景来讲,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古老的中华大门,清政府感到“面子丢尽”,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综观中国近代文化,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深切地领悟出传统文化的弊端。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化(就整体功能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  相似文献   

19.
徐继畲(1795~1873),是鸦片战争期间正在福建处理“夷务”的远疆大臣,其任内“偶然而成”的十卷《瀛环志略》则具备了鲜明的觅新知于域外的理性精神,其书从著述初衷到渗透全书的某种冷静的主观意绪,都大大区别于同时代的同类著述,堪称“开眼看世界”思潮中独特异常的文化标本。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域外世界的认识一直带着“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徒侈张中华,未睹环瀛之大”的文化优胜感与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因此,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昔日不足称道的蛮夷竟然在中国土地上横冲直撞时,中国人“抱漆室忧葵之念,存中流击楫之思”的复杂心态,去考究外洋的舆地。姚莹谈其著述《英吉利地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社学性质和作用问题,一年多来广东史学界进行了几次讨论,某些意见逐步趋向一致,如(一)鸦片战争前社学是封建政权在乡村设立的学校机构;(二)鸦片战后七八年间,广东(严格地说,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矛盾,依然是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三)在这段时期内,因“防夷”或“抗英”而建立的社学,几乎没有一个不办团练,在历次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社学团练发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