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岁高龄的他,说自己是80后;喜欢李宇春的他,戏称自己是老玉米;博学多才的他,还说很怕被时代的列车甩出去.不论在什么场合,他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年轻、乐观、豁达、幽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就是被誉为文艺界定海神针 、 常青树的著名词作家阎肃.  相似文献   

2.
王媛 《河北学刊》2002,22(4):108-110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妙玉并不是一位普通官宦人家的小姐,而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家的金枝玉叶,她被逼无奈陷入了一场自己极为厌烦的政治斗争之中,最终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悲田养病坊是设置于寺院、专门收养贫病孤老者的慈善机构,它源于佛经中的“悲田”思想和僧俗赈济贫病的善举。唐长安年间(70 1—70 4年)政府开始把它纳入国家救济体系,直到唐末。其经济来源为官府供给、官置本钱的利息、寺田收入以及信众的供施。悲田养病坊在唐代虽历周折,对后世慈善机构的设置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6.
魏晋文学中的悼时之悲是先秦两汉文学悼时之悲的历史延续。建安文学的悲时是在人的客体性与主体性激烈冲撞的历史情境中生发的,因此,以建功立业的方式超越有限的人生,是其人格上的终极关怀。正始文学从“道”的层面对时间进行审视,更富有哲学的深刻,尤其是阮籍所建构的“大人先生”人格体现了对时间的绝对主宰意识。陶渊明作为一个阅尽人世沧桑的文人试图以委运随化的方式消解由悲时引起的精神激荡,但时间的不可抗拒性又使他焕发出“金刚怒目”的情怀,因此,人生的悲剧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宗元永贞元年的永州之贬和十年后的柳州之迁,标志着他人生的巨大转折和灵魂的永久磨难。在艰苦、漫长的谪居生涯中,他体会最深切的,莫过于自我生命被抛弃、被拘囚乃至渐趋荒废的感受。这三大生命悲感,直接导致柳宗元性格由初始的外向型激切发露向内敛型的忧郁冷漠发生变异,使他在旷日持久的社会压抑和自我压抑中遭受到严重的“时间的损伤”,从而既表现出一种集苦闷、悲伤、忧愤于一体而难以言状的精神空落感,又滋生出一种受屈辱、苦难境遇激发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意识,并由此直接影响着其诗文以冷峭著称、几已凝固化了的偏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玉柄尘尾背后的激情生命——论阮籍的人生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本性求真、求自由,更热爱生命,当时代逼他做出取舍时,他首先选择了生存,又无法放弃对伟岸人格的追求,采取了佯狂与矫情的消极又极端的反抗形式,遂成混世之狂。这不仅没有超越社会,反而失去了自我,深陷于失路之悲、忧生之悲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0.
妙玉是《红楼梦》中一个身份特殊的女子,名为僧尼,实为候门小姐。在洁与不洁中游荡,于空与不空中磨难自己。人欲情欲使她无心安坐禅床,她不断地抗争,以挣脱佛道思想、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她娇情、孤独。洁癖,性格的悲剧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她的叛逆终未逃脱悲剧性结局的根源即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所释放的淫威。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庆 《学术探索》2009,(2):116-124
学术界一般认为《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与孟浩然诗风关系密切。这是有道理的,但相关的具体论证还很不够。笔者以为,《诗品》中的《典雅》《清奇》二品与孟浩然诗风关系尤密。本文即先对《诗品》中《典雅》、《清奇》两品作具体研究,进而对孟氏诗风与此二品的关系作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从而对《诗品》与孟浩然诗风的密切关系予以确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同四玻色子系统的模型理论,并深入了系统低激发态结构的本质,发现对称性是少体系统结构特征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以总集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其主流是日趋繁复的琐碎细分。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四分法"以合并归类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引人瞩目。真氏"四分法"融合功用性分类、功能性分类和形态性分类于一体,这虽然有违现代文体分类原则,但与古代文体分类的复杂态势相比显得更加合理。真氏"四分法"已与现代文学分类方法有所契合。  相似文献   

15.
王震中 《殷都学刊》2007,15(4):1-13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王邦"与众"属邦"组成的"复合型"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夺门之变”及于谦之死是明代历史上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然而,学界对于谦之死的深层原因———明代罢相后中央权力的结构却鲜有研究。通过对史书的文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夺门之变”前后中央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之于谦本人的忠君思想导致的不愿作为,最终使于谦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归因与相关因素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在许多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内容包括调查研究、制定计划、传播实施和反馈评估.时下国内"策划"成了一种十分时尚和流行的说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策划、文化策划、军事策划、企业策划等等.那么作为公共关系工作步骤之一"制订计划"中的"策划"与其他"策划",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其自身是否具有独特的特定意义,对这方面问题本文作了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韩愈传》是一部史料翔实、观点新颖、实事求事,具有较高文史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语言天才。他精通多国语言,熟悉东方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修养,创作深受古今中外文学影响。同时,他的不朽创作反过来又给时代、给社会以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