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秀伟 《兰州学刊》2009,(10):23-28
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以天为本”,天人同类相感的“天人感应”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呈现出与先秦儒家心性形而上学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实质上仍是对先秦形而上学继承及发展后的产物,弥补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对宇宙形而上学论述的缺失,开创性地建构起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首个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朱晓鹏在哲学史上,试图对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以探求多样性世界的共同的、终极性的基础,这就是大多数哲学都共有的形上学追求。道家哲学也不例外,其提出的“道论”就是一种重要的形上学模式。一、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3.
1 儒家思想以道德为主导,但不忽视幸福.自实然之存在说,若忽略幸福,人生不免于偏枯.自当然之理性说,人作为理性的存有,即能使幸福与道德相联系.因为道德属于理性之事,而为一切价值判断标准.此为人之所以高出于万物的所在.因此,人的实际存在以及属于存在的幸福虽然重要,但必须以道德为本.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对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儒学面临严重挑战之时,梁漱溟为儒家思想寻找到新的立足点,并努力在道德理想和人文现实间构建新的平衡,从而继承了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人物。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提出"直觉"和"理性"两概念,对传统儒学的良知本心思想作了现代诠释,把儒家所言心、知(或智),理解为一种"情意之知",或以"情意"活动为主体的体证和自觉作用.梁漱溟后期讲"理性",特别强调儒学的心、知论与西方哲学基于知、情对峙立场的理性和本能概念之区别.梁氏的新诠,既赋予了儒家良知本心概念以新的、现代的理论形式,同时亦对它的独特的理论内涵作了清晰的界定.它对我们从现代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哲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仍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适素被视为专主经制事功而无形上建树,事实上他在批判、解构思孟、道学一系义理的同时,又依托<周易>等建构了自己特点鲜明的形上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乾代道之乾论、刚习并重之性论,以及溯源体乾、循流用刚的上达与践履兼备的工夫进路.综观水心的乾论、性论以及工夫理路,其予破予立的特色非常鲜明,整体规模与精密程度与其他流派相比毫不逊色,实可谓在宋儒中孤峰突起,独此一家,况且水心明体更是为了达用,其形上学的建树又引生了他在经制事功方面的卓越成就,故我们评价他疏忽于形上学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将梁漱溟归于文化保守主义,但他不同于一般的保守主义。梁漱溟不仅拒绝国粹派维护旧有文化的努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体认,他在审慎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得失及根源的基础上,主张排斥印度文化意欲向后的路向,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根本改造”,批评地重新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按此意欲持中路向自然独立发展,不可能产生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梁漱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缺陷,如他最终把孔子儒学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兴旺发达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注重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和努力是令人钦佩的,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永 《江淮论坛》2000,1(2):28-37
梁漱溟先生 (1893- 1988) ,原名焕鼎 ,字寿铭 ,又字漱溟 ,以漱溟行世 ;祖籍广西桂林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三大流派之一———文化保守主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少年时接受新式教育 ,关心国家大事 ,中学毕业前夕参加了同盟会京津支部。梁漱溟认为 ,“我心中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的不外两个 :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 (中国问题 )。我早自少年时期起对人生问题有过烦闷 ,有过追求。而当我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 ,又对社会问题———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如何自救图存十分关心。”① 他还认为 ,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村问题 ,解决中国问…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认同儒家价值体系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理论创新。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到《中国文化要义》,再到《人心与人生》,清晰地展现出梁漱溟儒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彰显出现代儒者的开阔心态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性。《人心与人生》一书标志着梁漱溟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1.
宋薇 《晋阳学刊》2005,(2):72-76
梁漱溟是二十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讨论了三个问题:文化的起源与类型;三种文化类型的比较;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预测。意欲、直觉和理智是贯穿其间的三个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刘爱军 《学术论坛》2003,(5):151-155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困境:其一,以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阐释文化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所陷入的学理误区;其二,多元文化史观与文化本位主义的折中调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二难困境;其三,以孔子儒学来言说和诠释中国形而上学及所谓"第二文化路向"所昭示出来的尊孔倾向;其四,主张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凸显出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对"资本"的针砭入木三分,尤其对中国农村的观察细致入微,为其改造与建设,身体力行.他将中国定义为村落社会,也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他以中国属"村落社会"性质为理由,反对"商品",质疑"市场";反思"强国之道",力主"农业立国";阐扬"乡学"传统,倡导"孔家生活",又说明他寓于"乡村建设"思想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具有迂阔空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高迎刚 《学术研究》2007,2(2):124-127
对身心关系的强烈关注既是梁漱溟“新儒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文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其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立足于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粱氏文艺学思想大致包含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文学艺术的分类,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对本学科的研究至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布莱希特叙事剧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玉宏 《学术界》2002,(6):201-207
历来的戏剧史都认为 ,叙事剧的理论和实践代表了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对此评价提出质疑 ,指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完全服务于某种先行的思想观念 ,存在着用思想方法取代艺术方法的严重缺陷。所以 ,布莱希特的早期戏剧创作受到叙事剧理论的误导而一再陷入困境。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以后 ,布莱希特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中借鉴了“陌生化”的艺术方法 ,确立了“间离效果”的戏剧表现原则 ,实际上是对叙事剧理论的反思和纠偏 ,因而取得戏剧创作的巨大成功 ,成为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胡适是两位积极倡导现代传记的代表人物。在自传观念上,梁、胡二人都重视自传的史料价值。但由于梁启超强调传记的著述品格,其指称的自传仅限于史著范围内的自叙传,其自传观很难阐释中西自传的差异;胡适无意于为自传找寻历史渊源,而有意将自传的边界无限放大,以最大限度地积累史料,胡适对中西自传差异既有理论阐释,更有实践贡献。梁、胡二人在自传观上的根本差异在于,梁启超侧重对过去的历史做现实的研究,而胡适侧重为未来的历史做现实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祝薇 《学术探索》2004,1(5):11-15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在理论上融汇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尝试。此书的核心概念"人心"是梁漱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对"意欲"、"直觉"等早期概念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用"主观能动性"来解释"人心",并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来呈现"人心"的发展史,从而为"人心"的发展找到了现实的根基,这也使梁漱溟晚年的文化观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8.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03,23(3):57-62
梁漱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道德代宗教说.本文认为,道德代宗教的话题今天并没有过时.它对于解决当今道德理论中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对于正确认识儒学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修辞学方式研讨哲学上的本原问题,意味着本原问题在语言层面上乃是隐喻问题。展开这一讨论,首先要梳理并呈现汉语“本”及与之相关联的隐喻网络,其次讨论这一网络在被移置入英语、这一网络用来移置古希腊语“本原”论说的时候跨语言的隐喻关联及隐喻的转换,这表明形而上学活动并无专门语言可用,形而上学只是也只能对日常自然语言进行特殊的隐喻使用,从而成就依据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形上世界;这些不同的形上世界之上并不存在基于逻辑抽象的更高更统一的一个形上世界,因为并不存在必备的超级语言。如此一来,隐喻的理解将深深改变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女性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长期被遮蔽,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无疑困难重重。对于她的成长,至今尚有一些谜团有待解释。在萧红的生活史中现存最大的一个谜团,是订婚的时间与未婚夫的人间蒸发。尽管似乎遭到否定,但种种的蛛丝马迹,仍指向萧红初次订亲的未婚夫与抗日名将王廷兰有渊源。从文学的思想性看,在萧红那里,性别的问题是与人生的问题、阶级的问题、种族的问题搅缠在一起的。她是从切实的人生出发,以生命的价值为原点,去表现历史人生的种种苦难,民族国家的宏大主题也因此而具有了深厚的民众生活基础。从文学的艺术性看,萧红熔铸前卫与传统,以丰富的艺术创新促进了汉语写作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