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直在与各种自然灾害抗争着,上演了一幕幕的可歌可泣的威武话剧,总结出许许多多防灾、抗灾的经验和办法。尤其在当代,灾害管理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灾害防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防灾、抗灾水平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和标志,社会文明正在呼唤我们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张书庭等主编的《黑龙江省灾害管理》一书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灾害管理方面的空白,而且将会对提高我国灾害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增强农村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村突发灾难性事件屡有发生,农村中不少家庭因此致贫返贫.如何有效地应对农村突发灾难性事件,提高农村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突发灾难性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危害大,多灾并发,灾难深重,农业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紧密联系等.增强农村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能力的途径:加强农村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建立农业防灾抗灾体系;加强农村防灾抗灾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农村防灾救灾社会组织,提高互救自救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博弈中,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生产特征,维护社会再生产的救灾、抗灾的思想、政策与措施,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为救荒而事先建立的仓储制度;救荒的国家赈济措施;政府的实蠲和灾赈;政府用以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3)
新中国成立初期,频仍严重的水、旱、虫、霜、雹等自然灾害导致梁山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广大百姓缺粮断炊,大量灾民四处逃荒,甚至死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梁山县自然灾害,特别是民政机构把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通过发放救灾物资、贷种贷粮、生产救灾、移民移工等措施积极应对,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灾区群众也积极响应国家诉求进行自救,抢险救灾、互助互济、开展农副业生产。国家与民间良性互动,救灾和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抗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对当今防灾、抗灾和救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索抗灾、脱贫、发展乡镇文化之路──序言三篇王梦奎(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大水灾》序我国幅员辽阔,气象复杂。从我们的始祖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至今,自然灾害史不绝书。为害最大的,是水灾和旱灾,特别是水灾。一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也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同...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时期甘青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对于社会的影响相当严重。三个朝代的封建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灾荒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以贮粮防灾、立制抗灾、生产减灾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思想、策略和措施。本文在理清这一历史阶段灾荒和荒政的基础上,着重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在明末崇祯时期,河南省大范围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罕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国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加速了明代的灭亡。研究崇祯时期河南旱灾对河南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应对,能够为当今的抗灾备荒提供借鉴,对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平原洼地大搞沟洫台田,是宿县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大学毛主席著作中,在同自然灾害斗爭中,摸索出的一条除涝防漬、抗灾保收、逐步实现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区广大干部和群众正高举毛澤东思想伟大紅旗,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搞台田建設,大挖增产潜力,向自然界展开大进軍。这一事实再一次表明,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毛澤东思想挂帅的絕对必要,坚持突出政治的絕对必要。  相似文献   

9.
赵圣涛 《兰州学刊》2010,(8):195-197
乾隆后期,河南自然灾害频仍,清政府采取了蠲免、蠲缓、缓征等赈灾措施,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为进一步有效地防灾减灾,清政府在河南大力推广番薯种植,成效显著,对地方经济结构与民众生产生活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重视粮食安全生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加快农业由"自然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化,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好基建投资的长远规划;合理安排化肥的投入结构,提高化肥的使用质量;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10,(9):186-190
整个唐代,自然灾害一直贯穿其始终。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生,在遭遇严重灾荒时,政府鼓励灾民异地就食,此后较有组织的因灾移民成为唐前期一直奉行的政策。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朝廷实力下降,政府救灾不力,灾民自发性的移民就食越来越占多数,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孔庙作为儒学的宣传阵地在金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到发展到繁荣的历程。其发展是由于统治推崇儒学和治的需要,是金朝尊孔崇儒、实行治的重要手段。孔庙的广泛建立推动了儒学的推广。由于儒学的推广,从而完成了女真族的汉化,吸引了汉族的人才,促进了金朝的统一和安定,实现了治。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学术探索》2014,(8):104-109
本文讨论西晋文学的三个问题:一,西晋文学以"绮靡"为主潮,但也曾有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左思、刘琨对愤懑和灾难的抒写。二,不能简单地从西晋短暂安定繁荣的社会中去寻找"绮靡"文学观的形成原因,西晋"清议"的颓弛、玄学思潮的兴起和士人卑俗的人生旨趣等方面更重要。三,西晋文学大力吸收了前代文学的华美特征,同时遗落、摒弃了前代文学中"情"这一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偏执地走向重精致、细腻、工巧等文学形式美的西晋式的华美。曹旭、王灃华二位先生认为:"自公元420年至唐开元、天宝时期,中国诗学基本上走的是西晋张华、陆机、潘岳、张协等人开辟的缘情绮靡、华美亮丽的道路",本文所论有与这种看法进行商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晋商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曾雄居中国商界500多年。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晋商文化,挖掘其内涵,坚持古为今用,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全金诗>出版之后不久推出的<全辽金诗>,订正了<全金诗>的一些错误,辑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存在的疏漏和谬误甚多.特别是<全辽金诗>在诗篇收录、标点断句、文献标注规范,诗人小传考订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不辨析指出.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都有翰林学士出使过契丹(辽)及金国。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两宋翰林学士的出使,似乎并无一特设的前提,担负重要使命的专使与履行一般使命的常使均可由翰林学士担任。翰林学士担任外交接待工作,任馆伴使的相对较多。无论是出使,还是接待来使,熟悉外交礼仪、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正是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8.
对《金瓶梅》故事进行编年考察 ,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编制的几种编年专稿中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误。严格按照《金瓶梅》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程和相关的时间线索予以重新厘定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金朝对西北地区驻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保持原辽朝的社会组织形式——部族、糺,对其进行统治。“糺”偏重军事,部族侧重于生产,皆为金朝分番守边。金朝任命的部族、糺长官女真人多,契丹人少,下属官员则以游牧部族的本族人为主,在强化统治的同时对游牧部族实行因俗而治。海陵王末年爆发了大规模契丹抗金斗争,在平叛之后,金世宗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契丹人的措施,但仍未能完全阻止契丹人反抗女真统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南北朝经学与文学之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昔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儒家经学之间不仅仅是对抗,二者还有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在批评和创作领域从范畴、理论、题材、表现手法、句式风格以及审美标准等对经学进行借鉴与转换;二是随文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对经典又进行着文学的审视与解构.这种互动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广泛深入传播与文学的巨大发展,以及经学家与文学家身份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