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春轶 《兰州学刊》2007,(5):138-139,154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作家群意义和价值的发掘,端木蕻良的研究也不断地得到深化.端木蕻良以擅写女性著称,而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主要论述了端木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中所写的东北女性形象,"雄强性"是她们区别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笔下女性的最突出特征.这里作者从东北地域文化角度,对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这类具有独特特征的女性形象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因素等.正是由于黑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才培育出了这些强悍迷人、真率放浪的挚情女子.  相似文献   

2.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对于东北胡匪都有精彩刻画,其中端木蕻良的匪色想象尤为典型。东北的"胡子精神"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力量被注入了时代的宏大主题之中,从端木笔下对于匪色人物的想象,可以看到他对于匪性文化心理的理性认识,他着眼于文化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展现农民对于命运的不屈和抗争。他努力将匪性引入对种族发展有利的正途之中,希望嶙峋桀骜的匪性变成有利于种族发展的健康人性,并在民族危机下由顽铁淬炼成精钢。  相似文献   

4.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 40年代在桂林时的创作 ,虽不乏精品 ,却论者甚少。 40年代是端木蕻良在精神上最苦闷的时期 ,其创作风格与前期作品相比 ,有本质上的变化。此时 ,作家更关注自我内心体验、自我精神处境 ,其作品社会性的重大现实话语极度收敛 ,而个人化述说得以强化。在叙事方式上 ,端木蕻良也作了多种探索 ,可以说在 40年代的文坛 ,他的艺术探索具有一定的先锋性质  相似文献   

5.
端木蕻良的《新都花絮》,以温婉含蓄的叙事方式、生动传神的人物个性、抒情写意的清丽语言,构成了作品蕴藉柔美的艺术魅力.作品展示出抗战时期生活的另一面,成为其创作阴柔风格的代表作,在作家创作与文学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7.
王学勤 《社会科学论坛》2006,(2):149-150,154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欣 《东岳论丛》2007,(5):106-109
被称为"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勇气进行现代艺术的探险,以作品全部荒谬的、不合逻辑的、离奇曲折的结构,反映作者心目中"异化了"的世界图像。通过对传统自由观的颠覆,对传统人物的颠覆,对传统小说艺术的颠覆等方面的探索,使其创作彰显出迥异于传统小说创作的诸种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朴正薰 《兰州学刊》2010,(Z1):95-98
端木蕻良一般被认为一位抗战文学家或者东北作家,但是1940年代初端木蕻良开始从现实、时代的主题意识离开,把自己的视角转移到个人的内面世界,而用细腻精致的叙事方式来转换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此事实的背后存在着很现实、个人的理由,那就是妻子萧红的死亡。端木蕻良通过那种很痛苦的经历转换了以前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抗战正在很激烈时端木蕻良就写了与抗战无关的小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初吻》和《雕鹗堡》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小说处于由原始宗教信仰到真正小说艺术的过渡阶段,其文化心理特征是:(1) 方士等所编撰的神仙之书,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文化心理特征,虽有虚构想象,但只能算作小说的雏形。(2) 志怪小说文化心理特征的实质是道佛两教观念、教义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由于作者力求证明其宗教观念的真实可信,因而无意中增强了故事的曲折生动性,使作品有了较鲜明的小说艺术特征。另外,志怪小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伦理观念的进一步突出,对男女爱情的肯定讴歌,对强权的抗争及与鬼魅的智斗等。(3) 志人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与魏晋之际的玄学直接相关。作品的描写对象已由宗教转向人生,虚构与想象等特点更加突出,这标志着小说自觉创作意识的觉醒。汉魏六朝小说的以上文化心理特征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1) 宗教信仰在一个阶段内仍是后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2) 宗教观念逐渐成为一种表现手段而在后世小说中发挥作用。(3) 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心理倾向对宋元以后小说创作中的三教互补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贡献在其声乐作品上,特别是他于20-40年代所创作的,以新诗为主作歌词的艺术歌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社会影响也最大的领域。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比较注重灵性的发挥,他的音乐语言比较开朗和富于激情,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就显著,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对中国20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为对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研究及对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史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6,21(8):166-173
在对巴金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中,人们附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离他的实际思想和创作状况甚远。巴金生命的最后年月里,围绕着他的议论越来越尖锐。这只能说是一种巴金研究现象,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巴金研究。我们现在重新研究巴金,阅读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复杂的当代理解,应关注到一大批被原来的文学史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作品,重新来阐释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使巴金的作品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3.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10,31(4):102-105,112
祁彪佳园林小品文在晚明小品园地中一枝独秀。作者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在景观园林中寄寓自己的心志情感与园居意趣;并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理论,妙合自然,于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意境,其小品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行文灵动、摇曳多姿,有时在景观解说文字中插入传说或历史掌故,使一丘一壑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李白在与河南交往的20多年间,曾四到洛阳,三下宛城,北抵安阳,东游梁宋,创作了大量描写河南秀美山川和风物人情的篇章。这些诗篇,寄托了李白的人生感慨;体现了李白进无台阶、退不甘心,丰富复杂的思想矛盾;展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特有的艺术风格。研究李白与河南有关的这些诗歌,对认识和评价李白,认识和了解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北山移文》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所批评的是假隐士、真官迷,不一定针对周颙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以与周氏事迹不符合而指责孔氏失真,并贬低孔文的意义。艺术典型不能以历史真实来要求。孔文的艺术特色王要在于假托神灵谴责世俗,不同于一般的动植物拟人化。孔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讽刺先贞后渎的变节者。  相似文献   

16.
扎西达娃是1980年代西藏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不但在题材、内容上颇具特色,而且在艺术特色上也独树一帜。考察扎西达娃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可以发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其实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早期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后期小说则呈现出了象征、魔幻、荒诞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孟伟 《学术探索》2012,(4):102-105
本文探讨了偶动画艺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民族文化元素在偶动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从题材、内容、风格等多个方面着手,探究如何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偶动画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偶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18.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点。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叙事主题"改革"。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李春雷的叙述不拘泥于个别事件的即时报告,而是以事件为酵母,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全方位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李春雷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锻造的努力,使其创作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征。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不但用科学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而且率先垂范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思想进行诗词创作,正是由于他把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其诗词不但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民族化,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具有大众化。可以说,他的诗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与他的诗词创作实践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