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永佳 《社会》2020,40(1):164-186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问世近九十年了。在此期间,人们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共同的认识,但也始终存在一些分歧意见。仅以近年来有关论著而言,对《文通》的字类问题就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互见,二者是矛盾的,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不是“词无定类”,因而《文通》不存在“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矛盾。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感到:对《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来龙去脉作一具体分析,进而讨论二者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文通》乃至从事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3.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一文的观点,我不赞成,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庞长富及其他同志。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的人。我认为,要断定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到底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首先要以他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作根据。巴门尼德说:“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在存在物之外,决没有任何别的  相似文献   

4.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有一部专门记述河流的著作,称为《水经》,《水经》的作者已经无法考定,其著作年代,历来也有不同意见。《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其作者“大抵三国时人”,而清代的另一位地理学家胡渭,在其著作《禹贡锥指》中认为《水经》“创自东汉而魏晋人续成之,非一时一手作”。《水经》虽然是一种记述河流的地理专著,但内容却十分简单,全篇记载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人,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问世以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其中的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则一直被认为是精辟地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经典著作。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却怀疑、甚至否定起这个命题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离骚》的艺术特点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离骚》虽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却是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折光表现出来的。《离骚》的“吾”是受天之托从天而降的神胄。楚的宗神是祝融而不是高阳,《离骚》称“吾”是“帝高阳之苗裔”,乃是一种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渲染诗主人公“吾”的“内美”。同样,生辰、名、字等,也都不是作者生平的实录,而是出自艺术需要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释“读”     
《辞海》上对“读”的解释是:读,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古籍上对“读”字也有一种解释:“读,抽也”(《毛传》)。“抽,犹出也”(《郑笺》)。古人认为“读”有抽绎之意,这个解释我觉得非常之好,道出了读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11.
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问世,七百多年来,历代学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其褒贬则又多出于对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一说的不同理解。洪峻峰同志认为“别材”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作者的特别才能或资质、智力,而是指作诗的材料。(见《<沧浪诗话> “别材”辨》,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714期)根据有二:一是严羽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诗”指的是诗歌,而不是“人”。二是,严羽的  相似文献   

12.
“者”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词,古汉语语法家和不少语法书谈到它的作用时,看法大都有所不同。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认为“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同时,还是一个语气词。下面我们浅谈一下“者”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14.
近期,对简化字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繁体正字有传统可循,有六书字理,……繁体易认不易写,简体易写而无字理……”。对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本文就针对简化字有无字理这个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说“繁体正字有传统可循,有六书字理”,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下同)。六书说萌芽于东周,形成于西汉末年,完备于许慎的《说文》。《说文·叙》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六书的理论,其后便将六书字理贯彻到对9353个汉字结构的说解中去。六书的主张与说解文字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许慎  相似文献   

15.
周邦彦《兰陵王.柳》和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这两首词脍炙人口,但“柳阴直”和“两重心字罗衣”这两句如何理解,历来看法不一。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柳阴直”之“直”乃“长”之义,“两重心字罗衣”是指绣有重叠的心字花纹图案的罗衣,寓有心心相印之意。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篇开首言冥,犹《老子》首章言玄。道、体、性、天、无、玄等诸名皆与冥异名而同指。这是纯形上的命题。凡纯形上的命题皆不思议。不思议是不许思议的意思。不许思议与不能思议有天渊之判。“方的圆”非但不能想象,并且不能思议。“四度空间”之说虽不能想象,但非不能思议。否则“四度空间”之说不能成立。思议只能行乎理智的境界,而不能行乎超越理智的境界。不可思议是说境确有此境,理确有此理,但思议则绝对不能思议。严  相似文献   

17.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法本质原理中一个颇为重要的命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该命题的“真理域”,是法学理论已经触及和应当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对有关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看法(见《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在本文中,笔者想再就“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定义性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考《墨辩》其余数篇文字,对《小取》关于逻辑推理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一,《小取》不仅从“明是非”等六个方面概括分析了推理(“辩”)的作用,而且明确提出了推理必须坚持“类”的原则。二,《小取》所列七种推理方法,“或”、“假”、“效”为演绎方法,其中“或”相当于今之选言,“假”相当于今之假言,“效”相当于今之直言;“辟”、“侔”、“援”、“推”四种为类比方法。三,《小取》分析了类推中产生谬误的原因,提出了“类同”、“齐等”等类比原则。由于《小取》作者受“兼爱”主张的偏见,也提出了“杀盗非杀人”等不合逻辑因而与其他分析相抵忤的命题及其论证。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篇杰出的古代逻辑学论著,值得我们今天从事逻辑学研究的人吸取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修订本)第498页说:“说文:‘颈,头茎也’;广韵清韵:‘颈在前,项在后’。可见‘颈’字在最初大约是指脖子的前百的部分。‘颈’字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 ‘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 我认为,《广韵》对于“颈”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