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丕的诗歌对建安时期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整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曹丕的诗歌为契机,对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揭示其诗歌创作的地位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曹丕文学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价曹丕的文学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魏晋以来,评论界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得以立足中国文坛主要因为他的《典论.论文》,是以曹丕虽贵为帝尊,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乃父曹操。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曹丕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曹丕从经国治世之功用和个体生命之存在的角度考察文学价值,提出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文学既可经国治世,又可使个体生命延续永恒。这种巨大价值使文学创作能满足作家的超越性需要,从而构成了作家创作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典论·论文》是魏晋时代个体意识自觉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丕的个体意识贯穿在《典论·论文》文章整体之中。《典论·论文》中的文章价值论、“文气”论,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都与曹丕的个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个体意识的自觉是其文学自觉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主张,论者普遍认为是对传统文章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其实这种主张更多是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在理论表述上是具有保守性的。但曹丕的文章观打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功能在文章价值来源中的唯一性地位,在具体的诗文写作和评论中已经非常重视纯审美性的文章,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宽泛性、模糊性,能兼顾经世致用和审美抒情两方面功用的文章概念。这些足以使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诗文以言情为主调,倾注着丰富的感情,这是曹丕诗文的一种倾向和风格。曹丕在文学上的创新,最突出的是在诗歌体式的改革与创造上。曹丕的华丽清俊的文风体现在他善于描绘,讲究辞采和气势方面。  相似文献   

7.
曹丕、曹植兄弟生前各自文学成就斐然,但自汉魏以来,曹植的文名和文学地位一直居于曹丕之上。究其原因,除了两人本身难以比较的文学才能之外,从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来看,无论从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还是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来分析,曹植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都要优于曹丕,自然曹植的文学地位高于曹丕。  相似文献   

8.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游子思妇的情感,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便娟婉约的诗歌特色。在他的代言体诗歌中体现了他文士的气质,有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处境的寄托,也有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游子思妇的情感,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便娟婉约的诗歌特色。在他的代言体诗歌中体现了他文士的气质,有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处境的寄托,也有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它注意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指出了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肯定了文学的价值,从而推动了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与孝文帝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维系二者关系的纽带是政治.冯氏虽凭借孝文帝这张政治王牌攫取了北魏政权,但对孝文帝却心存猜忌,因此多设监视加以压抑.对冯氏压抑的反抗心理,成为孝文帝当政后迅速迁都洛阳的催化剂和重新组建政权的感情因素.从此,皇权取代后权,北魏政治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2.
《文艺鉴赏学》一书,“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文艺鉴赏的方法,这一成果在我国可谓是开导先河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艺的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同时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孝文帝当政之后,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搜罗文才,开展文学活动,倡导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创作,提高了北魏上层特别是拓跋贵族的文学素养,改正了北魏前期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开创了后期繁盛的文学局面,促进了北方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立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他上承道武、太武诸朝的赫赫武功,四处征讨,致力统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北魏疆土;同时,他又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发展教育,巩固了北魏在中原的统治,为孝文帝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统治期间,北魏实现了由武功到文治的转型和过渡,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相似文献   

16.
据现有文献资料梳理出隋炀帝文学思想的内容,并对隋炀帝文学思想的渊源作了探寻,在此基础上对隋炀帝文学思想作出一个基本评价.本文认为,在隋炀帝的文学思想中表现出1.隋炀帝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是高指标的.2.隋炀帝对文学创作的评价完全是文学意义的,这是与齐梁以来文学与政治、学术分离而各自建立起不同评价体系的传统认识相吻合的.3.隋炀帝对文学创作评价的标准中无地域文化限制,却更渗透着多种文化因子融合的意蕴,眼界是宏阔的,有一种跨时空的襟度.本文提出:1.隋炀帝文学思想是萧梁时期刘勰等折中派和萧纲等新变派文艺思想的再融合.2.隋炀帝"非轻侧论"具有积极的文学思想内涵.3.隋炀帝的文学观,或说他的相关于文学创作的思想和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基础上的,同时亦得益于他的融通南北不同文化因子与不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文化旨趣和文化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的实践性特征——刘勰立论重“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服务于实践能够“为文所用”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传统。由于刘勰立论有重“用”的自觉,《文心雕龙》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十分鲜明:无论从理论体系的建构、讨论的侧重点、“文术”的讲究,还是范畴的创设运用、话语组合和表述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当代的理论批评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道关系是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两宋理学家虽然普遍具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但同时也认为“道”本体必须通过“文”形式而体现,离开“文”,所谓“道”就没有着落,成为“有体无用”之学。为文要求明白自然,质朴平易,反对架空细巧,刻意雕琢。  相似文献   

19.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道德素质滑坡、人文素养降低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古代文学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奠定大学生良好的人文基础;二是通过生活情感、爱国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是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心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可以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