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分析多续藏族多元认同的发展和民族认同的强化,以及与多族群互动的关系。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政府的强势介入对多续文化的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多续藏族的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费孝通先生在1978年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后,藏彝走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第一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研究工作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江流域综合考察”。进入21世纪后,藏彝走廊的研究高潮再次来到,众多研究者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力图以区域文化和族群互动的眼光来解析这一特定区域,这些探讨,对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分两期陆续刊出部分学者对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观点,以促进这一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正式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质和学科气派的本土学术成果。“藏彝走廊”概念的生成有其坚实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与学术根基。“藏彝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推动了我国民族学学科理论和研究实践的深入发展。三十年来“藏彝走廊”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建设性的反思将有助于“藏彝走廊”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地处藏彝走廊核心区域的冕宁多续藏族与汉族、彝族的族际交往、族际互动,说明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婚姻上的你娶我嫁,是衡量民族关系和睦友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族际交往、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之间的现实动态.  相似文献   

5.
藏彝走廊的南北方向有着漫长的延长线.在藏彝走廊的北方,由甘青高原向东延伸,并越过北方草原地带,直到俄罗斯;藏彝走廊的南方,由横断山向南,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岛.因此,藏彝走廊是一条国际走廊,或是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走廊.藏彝走廊的形成,与古代族群的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古代族群的迁徙中,除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北方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大批向南迁徙而外,为学术界所极少讨论的南、北方族群向中央亚细亚和中南半岛的迁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藏彝走廊的南北东西方向,都有对外联系的通道,尤其是它的南北两端,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进出口.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西部的族群和文化与南亚细亚、中央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东亚细亚南部即中南半岛进行互动与交流.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西方文化因素,和同一时期西方的中国文化因素,就是通过藏彝走廊两端的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和互动的.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国际走廊.  相似文献   

6.
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其共同特性"是由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就研究族群问题而言,藏彝走廊民族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唐朝吐蕃史和元朝吐蕃史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藏彝走廊地区是整个藏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区域,这种认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50年代为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而进行的民族调查形成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给了我关于藏彝走廊最直观的印象;二是石泰安先生的大作《川甘青藏古部落》,对汉藏边界地区散居的诸民族部落进行了考证,指出了这一地区在藏族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该书是综合运用比较神话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结晶,体现了老一辈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引起了我…  相似文献   

8.
[摘要]今天,“藏彝走廊”无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民族区域,均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并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的藏彝走廊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自新世纪以来倡导和推动藏彝走廊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介绍了李绍明先生发起和召集的三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藏彝走廊研究局面的开辟与发展,正是由我国民族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李绍明先生亲自倡导与推动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但考察费老提出这一概念的时间,是在他1978年刚刚恢复身份、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之时,而且当时在他背后还有相当一群学者支持,可见这与他当时对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调查研究的反思以及如何进行中国民族学未来的学科建设分不开。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目前国内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那么如何能够在当代人类学之间建立一个联系和交往的平台呢?我在自己的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中发现,藏彝走廊地区是一块独具价值的历史民族区域,它非常有利于不同…  相似文献   

10.
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5年至2007年9月在四川尔苏藏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尔苏的语言、人口、姓氏和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了初步分析;并且以"文化圈"的人类学概念来对尔苏藏族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描述;将尔苏藏族文化放在"藏彝走廊"的多元文化辐射和历史交融的场景中来加以讨论;从"文化圈"、"文化丛"和"文化层"的概貌分析中认识尔苏藏族文化在历史与现代进程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我主要在泰国北部做研究,当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当地居民与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问题。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否持续发展?这样的经济生活能否持续下去?这个社区能否自我维系?2004年,我去泉州参加一个海外华人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交流时听到王铭铭教授提出研究藏彝走廊的重要性问题。后来,刘绍华博士给我寄来了关于藏彝走廊的资料,经过网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和自己的不断学习,对这一地区认识更为深刻。藏彝走廊地区,无论从自然地理科考,还是历史人文研究、人类学田野调查等方面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结合我在泰国北部…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的自然灾害与灾难应对本土 实践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文化多元,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民族地区。从灾难的社会属性出发,文章通过考察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灾难应对的本土实践,分析了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作为当地环境系统中的一种常态性特征是如何历史性和结构性地融人人们生活世界的经验图景之中的,并探讨了当地各民族如何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文化体系中如何应对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场景。从而指出,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非只是关注灾害现象和灾难应对本身,更是要理解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可持续性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3.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14.
自费孝通先生在1978年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后,藏彝走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第一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研究工作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江流域综合考察”。进入21世纪后,藏彝走廊的研究高潮再次来到,众多研究者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力图以区域文化和族群互动的眼光来解析这一特定区域,这些探讨,对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分两期陆续刊出部分学者对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观点,以促进这一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它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天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主要是横断山脉地区.  相似文献   

16.
藏彝走廊的蒙古族源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彝走廊是多民族频繁接触和互动的区域,“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而诸多蒙古族祖源记忆和传说正是这样的“历史遗留”。一、藏彝走廊中蒙古祖源记忆与传说的分布(一)康定县木雅藏族地区木雅有两个甲布(王),其一是来自青海的蒙古王,其一为本地之王,二者发生战争。蒙古王也被认为是明洪武时从九龙方向来的蒙古首领;或者是来自阿里的蒙古喇嘛。此外,原革什咱头人巴登还说自己家族原都是蒙古人。(二)丹巴县梭坡乡传说很久以前,一批蒙古族人来此地放牧,“梭坡”由此得名。或称:梭坡人是忽必烈南征时留守的蒙古军人后裔。近年有人在当…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研究时下为国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热门学问,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日益突显,彰显中国学者研究藏彝走廊的学术成就与理念尤须加强.李绍明先生终其一生奔走于藏彝走廊各民族间,参与民主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识别,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理会深刻,先后亲自领导组织了"六江流域"、"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从田野中逐步育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见解独到,领袖当下,推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的内涵和所指,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摘要]藏彝走廊,地理范围涉及甘、青、川、滇四省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学术界对藏彝走廊民族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产生了许多成果,但对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走廊内回族与藏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影响较大的民族,回藏关系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交往密切和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族际关系。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回族与藏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状况的介绍,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内容设想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民族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我认为,由于藏彝走廊里分布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着频繁的迁移,在迁徙中又有分化与重构等情况,可能今天划定为某个特定民族的族群,仅仅是根据后来民族分化组合的情况而识别的,并不能囊括历史上这个族群的地域分布、社会组织、宗教、人口、民族迁徙等历史状况,如果缺乏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研究该地区,便不可能对走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州满族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当代中国都市多元社会中的族群认同问题。自清代乾隆年间八旗兵驻守广州城起,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满人作为特殊的社会人群制定了其相应策略,从而在新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维持和发展着其族群认同;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造族群认同的种种表述实践不仅反映了不同族群间,尤其是与汉族的互动关系,而且折射出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和不同族群社会地位的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