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佤族分布在中国与邻邦缅甸交界线一带,是一个跨境的民族,境内共有人口35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少量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通常把佤族比较集中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邻近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称为阿佤山.佤族人民在秦汉时期不是生活在这一带地区,而是生活在云南中部一带.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的滇池曾是佤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之一.今天的阿佤山区是佤族人民经过  相似文献   

2.
股份合作制的威力──孟连县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橡胶曹文荣,赵将发滇南边睡孟连县,是一个山区面积占98%、少数民族人口占88%的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县,又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贫困县。该县以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变革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发...  相似文献   

3.
她的画家梦和农业专家的梦 ,被贫困的现实打破了……寻找母亲河 ,是我这次回家乡阿佤山最大的奢望。我想 ,无论什么民族 ,都应该有自己生命的河流!紧赶慢赶 ,1999年12月12日 ,我终于来到了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莫窝乡佤族的母亲河———永帮箐。佤族的母亲河很特别 ,事实上 ,它是一条宽不到5米、从原始森林中欢跳着奔腾而来的大山泉 ,这条泥沙混浊的水流 ,急湍而漫长 ,它潇洒地从永帮箐的公路上一泻而过 ,直奔山外……这就是我多年寻找的佤族母亲河吗?伫立在河边上 ,我想起了昨夜在莫窝乡中心校遇见的一些佤族孩子 ,他们向我讲述…  相似文献   

4.
信仰的力量     
从党的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也是最年轻的代表邓恩铭(水族),到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满族);从党的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党员刘清扬(回族),到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放声为祖国和民族讴歌的才旦卓玛(藏族)、宋祖英(苗族);从与红军高级将领刘伯承歃血结盟的小叶丹(彝族),到滇南大山里盟誓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头人代表肖子生(佤族);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图形阅读与历史考证的方法,对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收藏品<滇南盐法图>中的第五帧图画"安宁井"进行了研究.第一,对<滇南盐法图>的作者李苾进行了初步的考证.第二,通过图形阅读,对<滇南盐法图·安宁井>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第三,对云南几十种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纵向梳理了安宁井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科技文献的图画类资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6.
知识荟萃     
我国造桥史上的杰作——双龙桥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县城,有一座雄伟壮观、造型奇巧的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所谓"双龙".即此桥架于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汇合处,含有一桥镇"双龙"之意,因此而得名.双龙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全长155米,宽3米,全部用凿得很平整的500块石块镶砌.最先只建了三孔,后因塌冲、泸江两河连年泛滥,河床逐渐增高,使三孔小桥孤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为此,后人增建了14孔,与原来的三孔桥首尾相联,并在桥上建盖了三座飞檐式阁楼,两端阁楼略小,中间一座甚为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古人云:"巍巍乎,西望一大观".远看双龙桥,它突起在建水西  相似文献   

7.
木鼓是佤族传统社会原始宗教中用于祭祀的一种神器,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在佤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内容和象征含义.一方面木鼓作为纯粹宗教作用的内容逐渐隐退,另一方面却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地位日益凸现,近年来成为研究佤族文化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合有关佤族木鼓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作品,将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概述.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哟,处处鲜花开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哟,插上了高飞的翅膀,靠的是伟大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阿佤山群峰连绵,是阿佤人民世代居住的故乡.东汉以来,阿佤山区一直是永昌郡的辖境,元代正式设置府、路进行管理.明清以来,史书上所称的"葫芦国"指的就是阿佤山.这是一块富藏金、银、铜、锡、铅等有色金属的宝地,历来是帝国主义垂涎、企图掠夺的地方.在"葫芦国"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没有贪婪奸诈的国王,只有数以十计大大小小的佤族部落.山民们不论从官家到百姓,都是濮人的后裔,血管里流淌着抵御外辱、反帝爱国斗争的热血.佤族人民在民族发展的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的诗篇.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云南沧源独特的佤族文化资源,选取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翁丁佤族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及其价值解读与展示,遴选出可用于做旅游工艺品的系列茶具作为创新设计对象,重点围绕翁丁佤族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杆栏式茅草屋建筑、佤族的牛头崇拜、沧源崖画及茶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可用于旅游纪念、收藏和馈赠的两组翁丁佤族特色的茶具系列.  相似文献   

11.
到过阿佤山区的人都说:阿佤山变了。那么,它变得怎么样呢?我乘车一离开昆明,就恨不得一下子来到它的身边,来一个“百闻不如一见”。阿佤山在怒江、澜沧江两江夹持的怒山山脉南段,是我国佤族聚居区。解放前,它像居住在这里的苦难深重的佤族一样,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地方。那时,一棵棵刀耕火种残留下的黑树桩伴着剽牛祭鬼的佤族在西风  相似文献   

12.
因为鄂偷春人一步迈上了社会生X美好前程里我生是在兴安岭我要是到高山上唱起来哟,我的歌声能使粉妄岭度动;我要下到山谷里唱起来哟,我的歌声护咔山谷共鸣;我要坐在白撵树下唱起来哟,我的歌声能使它尽情欢舞;要咫我的嗓子为什么这样响亮?因为我从小就生提在兴安岭。 巡遥在高高的兴安岭上毛全席好死火红的大阳,枪照亮了郭偷春的可爱家乡。我俏有了好生话,我例有了幸福和希望。我谓怎样报答毛主席?我仍怎样报答共产党?我要去到北京城唱起来哟,我的歌声能簇毛生席知道鄂偷春人新生;我要回到村庄里唱起来哟,我的歌声能镶乡亲父老感到党的温龚…  相似文献   

13.
知识荟萃     
“克洛克”,是佤族的木鼓.佤族木鼓在民族学文献中亦称“木槽鼓”.它是用一段树干挖空制成.佤族木鼓的形状和发音原理与非洲的木鼓很相近,它们在鼓身侧都开有一道长槽.制做时,沿木槽两端向下挖出鼓的腹腔,腹部要留有一似山脊状的“舌头”.由于左、右共鸣体的鼓腹壁厚薄有别,使得木鼓也能发出两种不同的音响. 演奏时,人们将大、小木鼓配对敲击,这样便可同时得到四种不同的音响.令人惊奇的是,佤族和非洲的大、小木鼓,都以  相似文献   

14.
听桑植民歌     
我的家乡溆浦虽然也属大湘西,本土民歌却并不兴盛.我只会唱一首溆浦民歌:"这边(那个)坳,那边(那个)坳,那边坳上黄牛叫.黄牛黄牛哟你莫叫,三亩旱地要你犁呀."这调子只能用溆浦方言唱,粗犷而苍凉.我有时兴来,糙着喉咙吼几声,也是蛮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的石告哟,是群愈解红的。因为在那脸竣的山崖上,曹洒遍了游击队具的热血,大青山的石岩哟,就变成了那样的鲜扛鲜叙。大青山的群花哟,是雪白雪白钓。因为在那幽深的山谷里,曹瓢撒过他谓那破冬衣的棉絮,大青山的解龙哟,就变成了那样的雪自雪白。大青山的红霓哟,是橙黄橙黄的。因为他调男刀上的栋带,曹被夙吹途到山顶的彩云里,大青ili的红霓哟,就变成了那样的橙黄橙黄。大青山的雄姿哟,永远阂燥在我仍垠前。因为新生活的海洋里,处处映现着它那崇高的形象,大青山的雄姿哟,永远两燥在我俏服前。(陈乃雄泽)大青山的雄姿@巴·布林贝赫 @陈…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边陲中缅边界,是佤族聚居的自治县之一,著名的沧源原始崖画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我国佤族人口约35万人,讲佤语,无文字,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有“布饶”、“阿佤”、“佤”三种方言,是典型的跨国民族,其祖先为秦时百濮一支,是阿佤山区最早的原住民。“佤族”的意思是“倚山而居的人”。1999年初夏的一天,按图索骥,我找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县政府办公室。接待我的办公室杜主任是一位英俊的中年男人。显然,他赞赏我的行为,支持我所做的事情。聊天中他调侃地说,自己是汉、佤结盟的“杂交品种”。父亲是南…  相似文献   

17.
书写情景下的“阿佤理”,是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下对佤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解读、归纳的文本呈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佤族的“习惯法”.由于它对传统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标杆性作用,长期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我们发现,由于视野的局限,传统田野考察下的对佤族“阿佤理”的文本书写存在误读;从佤族阿佤里的“发现”和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梳理,厘清了文本的“阿佤理”是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解读,借此希望我们对“他者”社会曾经撰写过的想象的文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佤族在解放前约有17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之一,约有佤族4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6%。佤族分布区,地处萨尔温江与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为阿佤山区。佤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开发  相似文献   

19.
哈森 《中国民族》2010,(1):15-17
“我的幺表妹哟 站在山巅亮月亮 站在山梁亮山谷 站在山谷蜜蜂围 站在坝上蝴蝶围 我的幺表妹哟 正面看她像月亮 可月亮没有她漂亮 背面看她像杉树 可杉树没有她挺拔”  相似文献   

20.
佤族文化与傣族文化之间产生互动和对话由来已久,并且在某些区域内广泛而深刻地互相渗透着,形成两种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地区的佤族文化就是这种和谐共生的典型,既是具有傣族文化特点的佤族文化,同时又是具有佤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傣族文化。佤族寨桩就是这种辩证和谐文化形态的典型标志,其名称、内涵及功能都暗含了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