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孔见 《中华魂》2017,(1):64-64
伯夷是商朝末年殷王朝封国孤竹国君的儿子。周武王伐殷(时王为纣)后,与其弟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对他们的行为孔子给予很高评价:说伯夷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人",是一个即使被遗逸以后也"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的人。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他们不记旧怨旧恨(这一点,司马迁为其立传时即已提出置疑),所以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相似文献   

2.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4.
老庄与佛教之所以能"联姻",决定于他们有着相近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而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又取决于构成这一思想文化的最高范畴的性质。老庄与佛教都将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视为是一个超越一切有限、对待、差别、相对的无限性、无规定性、本然性的本自圆满的存在。厘清佛教在不同概念框架中的"空"旨,是我们研究佛教哲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老庄与佛教共同运用了他们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竭力主张要破除和超越万物的相待分别的状态,并在这一超越中实现他们共同的"大肯定",从而亦形成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即"破假显真"。  相似文献   

5.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等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解严后台湾小说中历史书写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并做一个总体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如何正确界定"普世价值"及其内涵,世界上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一概念,这都是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基于国内学者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供后续...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将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在社会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上对怨恨予以伦理追问,认为怨恨是人类意识中出现的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它导致现代价值体验结构的转型和价值位移。舍勒的怨恨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并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了批判。他试图用"有根据的可断言性"来取代知识概念,以确定探究活动在知识论中的首要地位。探究和真理孰前孰后,代表着杜威和罗素在知识论问题上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0.
生存性的受伤感、受伤责任的外向归咎、生存性的无能体验以及隐而未发却又穿透心灵的生存性敌意是构成怨恨心态的本质要素。怨恨心态中潜藏着巨大的否定激情和破坏动能,它不仅毒害了个体的生命感觉、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是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避免产生怨恨以及怨恨出现后如何进行补救是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忽视个体生命"个我化"的内在要求,这对医学生的自我生命探索以及未来职业使命的担当产生极大阻碍。应当在医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原点,使医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中世纪开始,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舍勒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怨恨".怨恨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它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东部沿海农村市场经济发达,农民分化程度高。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对比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的价值标准,暴露了自身的无能与虚弱,生存性压力巨大,遂滋生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具体表现为怨恨批评、怨恨解释和怨恨想象。下层农民往往通过过度剥削自身劳动力,退出村庄关系网络以及掩饰、伪装等策略,来降低怨恨情绪的负性影响。上层农民贿选上台主导村庄利益再分配权力,肆意瓜分和攫取村庄公共利益,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下层农民最终意识到他们的不利处境乃源于上层农民的剥夺和排斥,由此完成怨恨的外向归因,个体怨恨转化为阶层怨恨,并使怨恨的报复冲动付诸行动。上层农民调动资源迫使多数报复行动归于失败,下层农民只能通过上访借助国家力量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书评。文章认为游唤民先生所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书,以严谨的方法梳理了孔子的思想及其渊源,并就孔子思想现代意义所作的探索,对弘扬民族文化,向孔子思想的"回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论证了孔子"仁学"的核心是发端于自觉反省的"本体理性",由此转化而开辟出人类生命的价值资源,并就此点与该书以人道主义概括"仁学"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性视角构筑认识论框架,在此框架内对环境价值作出评估。在肯定理性多样化并存的前提下,把两个最具争议的理性——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并列齐观,以阐明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并从中揭示出中心价值对边陲价值的侵犯,并以政治形式将其合法化、正当化的过程。如何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和解,宏观层面需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微观层面需要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转向,在这一转向过程中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平衡的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期,匈牙利接连出现年轻人收养孤寡老人这样的好事,报界纷纷予以广泛宣传,有人甚至断言,这是自东欧巨变以来社会道德的新觉醒。 令人遗憾的是,警方的证据让道德回归的神话破灭了。匈牙利有许多家庭收养了无家可归的老人,然而他们把老人锁在家里,一方面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另一方面偷领他们的养老金,老人所得到的只是一口能够维持生命的残羹冷饭。  相似文献   

17.
ESG(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评级是投资者和管理层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大型评级机构的ESG评级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导致使用不同数据库的ESG评级数据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文章旨在梳理研究ESG分歧现象的若干关键文献,总结ESG分歧的具体来源和深层次原因,并对我国的ESG评级分歧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若干应用ESG评级数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古希腊哲人赫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历史循环论"并非一回事,切不可将两者等同。要了解尼采"永恒轮回"的真实意义,只有通过对其超人哲学的准确了解才能把握。尼采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真理,但人"不能靠真理活着",这就要把"意义"赋予人生,全部人生意义是建立在人可以创造出一个人比人更高本质的"谎言"基础上的,有了这一目标,有了这一对人生意义的评价,人才能勃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意志,才能创造和自我超越。当然,无论我们怎样宣扬人生的意义,但人难免一死,为了消除人对死亡这一必然的恐惧,并作为对"强力意志"解释的补漏,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思想,目的是为了证明生命意志的丰盈和生命的不可摧毁。"永恒轮回"实质上是一句尼采让自己和别人相信"人和永恒结合在一起"的善良的"谎言"。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大批才女形象,通过歌颂女性的智慧表达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主流意识的反叛。然而,赞扬佳人的才华并不意味着男性真正重视女子的文学才能,佳人的"才"只是衡量男性价值的尺度与砝码。佳人慧眼识英雄,全身心倾慕文人士子的风华才情和艺术趣味,赏识他们的独特价值,让他们捡回了在现实中失落的生命价值与风流自赏的自尊。  相似文献   

20.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