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艳曦 《探求》2001,(4):75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科学知识而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等的内在品格。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注重感性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特殊的教育规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 ,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学上的导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史上,对人文教育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误区。一是“唯科学主义”。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但同时削弱了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教育 ,崇尚科学至上。二是现代西方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人文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现代教育目标、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改变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等方面 ,分析了当前加强人文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人文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燕娥 《江右论坛》2007,8(7):23-24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以专业技能教育取胜,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功利往往太强,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学院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学院实际,精心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中宏 《社科纵横》2002,17(4):77-78
作者分析了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主要功能 ,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提出了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兴起曾经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不断显现,人们开始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和质疑。本文意在说明,科学教育只有重塑其人文价值基础,即通过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聂海波 《生存》2020,(7):0137-0137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道德品质与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中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积累,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本文围绕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俊拴  赵菲 《社科纵横》2013,(1):148-150
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根本,是终极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关怀人的生命、关心价值、关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陈怡君 《生存》2020,(5):0151-0151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快速更迭,我国也必定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从只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转变为要求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综合素质。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顺应国家改革趋势,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结合人文教育,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生物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人材的培养,劳动力的质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从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关于“人的能力”开发的理论。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的能力”的开发也叫“智力投资”,这是比单纯地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更有效的投资。为了提高“智力投资”的收益率,他们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的经济效果,便产生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一个方面说明: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加强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桂云  孙义兰 《社科纵横》2008,23(12):172-173
2008年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一代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成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凸显,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创新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科学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文教育则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并运用人文知识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以升华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如果...  相似文献   

13.
李玉珍 《社科纵横》2006,21(9):162-163
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既有学识、技能,又懂得如何做人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从业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白晓霞 《社科纵横》2006,21(9):111-112
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应该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培养“风云”之气。二、重视“情商”教育。三、追求智慧人生。努力将这三种理念灌注到课堂中,从而将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同时又有感情、有修养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李林凤 《社科纵横》2003,18(3):35-36
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我国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 ,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又能促进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红平 《社科纵横》2011,26(3):155-157
新的历史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中央精神,充分重视和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和必要性、论证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1,(3):90-94,139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德性并使人生发践行动力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不是职业性的知识传授,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于此是无效的。但现代大学之教育模式正是西化传统的职业化教育,因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濒临失败。要挽救这种失败,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继天传道立教。由此而师严,师严而道尊,道尊而民知敬学。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才能达成其人文教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9):162-16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特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格的教育活动,人文关怀是其本质属性与内在功能,人文关怀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显现。因此,在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当代价值和实现策略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立 《唐都学刊》2003,19(3):146-14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重理轻文"现象,高等教育应当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和在科学指导下的人文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而完善的大学教育的基础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陆建人  蔡琦 《创新》2019,13(2):45-54
人文交流是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现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后的第三根支柱。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在机制建设、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旅游合作、体育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合作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强;民间参与度较低,限制较多;教育合作领域有限,层次结构欠合理;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民众相互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有待提高。为改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建议加强交流机制建设、加强相互包容和信任、共同投入资源、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加强民间外交、规范旅游秩序、简化签证手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