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里。语言的认知隐喻离不开其背后特定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着手,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认知隐喻,从中寻求文化对于理解认知隐喻和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汉"喜悦"隐喻认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想象.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从英汉两种文化的角度来支持隐喻的现代认知理论,进一步证实和发展当代隐喻理论,即抽象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而概念隐喻,至少是情感概念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隐喻以及隐喻生成机制的理解,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认知理论的讨论作一分析,旨在进一步阐明隐喻现象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现象的认知及其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言使用者双方所处的语境和具有的认知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标志符号是用特殊设计过的文字或图形组成的表达特定含义的视觉语言符号.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已经从语言本身扩展到了其他领域的认知,如绘画.本文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标志图案为例来分析图片中隐喻的运作过程,旨在用人类的第一符号--语言,解释非语言符号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认知以及隐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对英汉语言中有关“花”的隐喻表达的解析.论证了隐喻的产生的经验基础及其具体实现。由于花与人类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将“花”的有关特性投射到新事物上,有关“花”的隐喻也因此而产生并得以广泛接受。由此可见,语言是认知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隐喻则是语言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语言表达的高级形式。认知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创新,表达的需要促成了E惫喻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8.
认知理论下关于学习者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作用。其实目的语隐喻能力应是以语言为基础的隐喻思维能力与特定隐喻思维方式的统一,外语语言学习本应就是隐喻能力发展的过程。外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隐喻能力的发展,隐喻概念结构得以扩展,语言形式的学习又使学习者经历目的语特定隐喻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相应隐喻思维习惯。应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过程培养、发展学习者的目的语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均未对隐喻的内涵范围、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展开科学系统的界定和研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识语言学将语言的隐喻表达看作人类共有的概念隐喻体系的外在表征。认知视域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导人们将隐喻理解为人类将身体经验所获取的认知向未知抽象领域的映射。人类通过隐喻映射来认知未知的、为身体经验所不能感触的抽象世界。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认识自身与所处世界的重要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植根于各自鲜明的文化中,尽管存在很多相似处,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了特定的认知特点,导致英汉隐喻认知缺失。译者在弥补认知缺失的基础上,需完成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达到尽量保留隐喻特征,准确恰当地传达喻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平行结构可能出现在人类言语的最早时期,可看成是身体体验的产物,是客观事件的规则通过人的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平行结构的排列顺序具有非固定和固定的特征,象似于客观的经验结构及人的主观语用认知心理,折射出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和明喻的区别必须从人类认知思维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予以说明。由此发现,隐喻和明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以及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感性直觉的求同认识和综合同异的理性认识。隐喻和明喻从形式到内容、从语义特征到功能效用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只有在这一本源性质区别的意义上才能得到终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论实践的否定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 ,即人作为主体与外部世界作为客体之间的双向否定性关系。从实践中的目的性要求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制约的双向否定性关系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 ;从实践中的对象性活动来看 ,这种否定性表现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双向否定性关系。扬弃外部世界对人的否定有伦理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式两种。内含着伦理的发展方式才是人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是在技术启蒙下逐渐地苏醒过来的。技术的存在为人与自然的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是与技术的历史演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历史的维度出发,阐述了第一次技术体系的转向,分析了以铁器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对人们认识自身主体性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人主体性渐显的客观前提,指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了获得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而对自身进行的探究过程,客观地推动了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时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会发现,动物习语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能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及主体构成的人类社会,并合规律地追求终极理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构筑人类思维的新坐标,开拓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改善人的存在状态,实现人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