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兼语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 下面,本文就兼语式和兼语式的分析方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从我们对兼语式的逐步认识过程中统一它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连动式和兼语式是汉语中的两种特殊句式.说它们特殊,是因为连动式和兼语式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谓语.为方便,我们把连动式和兼语式之类不止一个动词谓语的句子统称为多谓语句.本文主要对多谓语句中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进行描写,并以此为基础讨论连动式与兼语式的界限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撇开对错的性质不说,兼语句就是一种杂糅句,是一种合法的杂糅句。兼语句是谓语部分的结构延伸,杂糅句的结构牵连也可出现在谓语部分,也可出现在非谓语部分,这就使这性质本不相同的两种结构产生了交集的可能。杂糅句是将几种句法格式交错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兼语句的句法格式也有扩张的态势。对兼语句的清理与界定,有助于澄清对杂糅句的认识,促进汉语的规范运用。在杂糅句的规范中存在着两种误判:一是将正常的兼语看成杂糅,二是将既非兼语也非杂糅的结构也看成杂糅。两种误判中,既有将正判为误的,也有将此类错误判为彼类错误的,还有正误难辨的中介现象。  相似文献   

4.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5.
兼语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结构形式,《项羽本纪》采用大量兼语式式,其文学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格理论为兼语式名称、范围、存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为……"兼语结构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从语义、结构和变换形式三方面对这一结构做详细分析。"以……为……"兼语结构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兼语和"为"的宾语比较多样,但这只限于表认定意的兼语结构,表使令意的却很单一;由于兼语的移位和省略,"以……为……"形成了四种变换形式,其中"以为AB"和"以为B"是促使"以为"发展为复音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兼语式”这种现象尽管争议颇多,但其概念和范围基本上还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那就是指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本文讨论的现象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兼语式,但范围又比兼语式大得多。我们把义句中表示对象的成分叫做项,把表示运动、变化、状态的成分叫做谓词。凡是从语义上分析,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的语义成分(包括连续性的和非连续性的),都叫作兼义成分,以区别于兼语式。义句中的谓  相似文献   

8.
一、兼语式的意义在汉语动词谓语句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叫做兼语式。兼语式的定义就是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换句话说,前面一个动宾结构的宾语和后面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叠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一个词就同时兼作宾语和主语两种句子成分;兼有宾语和主语两重职能的这个句子成分叫做兼语,其结构式如图: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0.1 兼语式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这种句式同印欧语言中的基本句式相比,结构形式特殊,是一种特殊句式。对于这种句式,语法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认为:弄清兼语式的结构特点,不仅有利于确定现代汉语基本句式的类属,而且在语法分析的方法论上将有所前进,因此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0·2 兼语式既然是特殊句式,那么运用  相似文献   

10.
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里说道:“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兼语式不适合层次分析,兼语式的定义就是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画图就是(?)这怎么适用“二分法”呢?这倒是主张取消兼语式的一个有力的理由。”吕淑湘先生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兼语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法结构呢?它也象大部分的汉语语法结构一样具有二元性吗?它真的不适用二分法吗?  相似文献   

11.
以《左传》《史记》《论衡》为主要语料,考察了两类新兼语式:一类是非典型新兼语式"V1+N1+为+N2"或"V为N";一类是典型新兼语式"V+N+V2"。结论是先秦时期两类新兼语式都处于起始阶段,"V为N"兼语式从汉代开始发展迅速,与连动式"V为N"合流,促发一部分"V为N"被重新分析为使成式;典型新兼语式两汉时期发展缓慢,汉代之后用例才逐渐增多,对早期使成式的形成应该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这里要讨论的,是我叫他来。这样一种句子中的谓语组织问题。通常以为这是一种复杂的谓语形式或特殊的谓语形式,曾经被称为“递系式”或“递谓式”,而较为通行的名称是“兼语式”。有些语法学者不赞成这个“兼语式”的解释。而如何处理这种谓语形式,如何分析这种谓语组织,说法也不很一致。这里也试试谈一下我的看法。我不赞成使用“兼语式”这个名称,在解释这种谓语  相似文献   

13.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15.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某些构词方式及相关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构词方式,事实上并不存在:“兼语式”词缺少兼语式必不可少的构成者兼语,对此予以解释的“兼语隐含”说又明显与存在同一现象的语句的处理相矛盾,这类构词方式的存在没有理由。“承接式”“注释格”两种方式与“联合式”同时存在是种属关系的并立,它们应统称为“联合式”。“重叠式”合成词应归入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因为词重叠之后仍被看作一个词,语素的重叠也应同样看待.“正偏词”多数为偏正式。某些构词方式,应予以调整:词和短语的偏正类应二分为“状中”“定中”,这样,既能反映出二者并不相同的实际,又能与句子中相同情况的处理相一致。“底下”一类词应从后补式中独立出来,叫做“方位式”。  相似文献   

17.
<正> 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我认为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1.在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格式,一般有下面三种: S_1:V_1+J+V_2 S_2:V_1+J+J’+V_2 S_3:V_1+J+O+V_2 在上面的写法里,J代表介词结构,J’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_1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语,V_2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二、连谓兼语重合式 N是V_①的受事,是V_②的施事,是兼语式的典型式,这种兼语式有的主语也参与V_②的活动,也就是说,V_②有两个施事,一个是V_①的宾语,即兼语,另一个是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我们概括成如下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汉语里有一个表示“关心、嗔怪、威胁”的句式,是由一个兼语形式加“的”构式化形成的。“的”既是结构助词也是语气助词,其作用一是根据表达的要求来调整兼语式“控制”的力度,或从轻体现为关心、允诺,或从重体现为嗔怪、揶揄、威胁;另一个作用是使兼语式状态化,依据其兼语形式的V2词性不同,分别形成了动态句和状态句。  相似文献   

20.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语言中,动词都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逻辑表现力很强,它能决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英汉均有SVOC句式与兼语式这样相同的语言结构,原因就在于动词V这一主要成分上。文章围绕动词的对应类别,详细论述英汉各自在SVOC句式或兼语式中所用结构及所表现的意义,并进行了SVOC句式与兼语式句子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