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君 《社会科学论坛》2006,(24):200-202
1959年庐山会议由纠正"左"倾转向反对右倾.这次逆转对中国当代的建设事业,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一场悲剧,对会议中受到错误批判的彭德怀更是一场悲剧.本文从毛泽东的决策权、彭德怀在人际关系上的弱势等方面,论证了悲剧的产生绝非偶然,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刘华 《学术论坛》2005,(4):163-167
瞿秋白和彭德怀作为上世纪革命史乃至整个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罹难于敌对阵营的囹圄中,却有着相似的时代悲剧况味.他们在囹圄中分别留下的<多余的话>与<彭德怀自述>可视为留在历史的一份精神遗产.文章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为他与彭德怀之间的关系定为"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事实上,毛泽东与彭德之间的所谓"不合作"都是正常的意见分歧或误解,而非根本立场的对立。彭德怀一直是信任毛泽东并尊重他在革命实践中确立的地位和作用的。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因为长征途中林彪的一封信而出现裂痕,又因为彭德怀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一封信而破裂。抗战初期对统一战线的不同看法、1945年的华北座谈会、1958年和1959年彭德怀两度辞职等都加深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杨克祥的中篇小说处女作《玉河十八滩》使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心灵力量和隽永的哲学意味。全篇可以说是由一场大的社会悲剧构成的。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浸润着悲剧因素。这场悲剧是由那个没有理性的时代造成的,但主体潜存的悲剧因素也为这场悲剧的酝酿产生提供了一个灾难性的温床。在精神上统治玉河十八滩几十年之久的何大龙,是以他的果敢、敏锐和非凡的才能获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演绎了一场爱情的悲剧,爱贯穿于这部作品的始终。爱使主人公希思克利夫诞生;异化的爱即恨又使他异化,人性扭曲;最终,还是爱使希思克利夫人性得以复归。可见,爱对希思克利夫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宇 《学术研究》2004,(10):147
彭德怀元帅是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题材.林杰、王乃英先生所著<盖世英雄彭德怀>,从新的视角记述了彭老总光辉、战斗的一生,读来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教益,掩卷回味无穷,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7.
周声和 《家庭科技》2009,(11):25-25
在儿科病房里,常能见到一幕幕让人揪心的景象:伤心欲绝的父母相拥哭泣,接受不了孩子身患白血病、濒临死亡的现实。一边是天真烂漫的孩童,一边是绝望无助的父母,作为医生,面对一场场生离死别,我们也只能无奈地叹息。其实,这些悲剧的发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白血病未能及早发现,以致病情发展至回天乏术的。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多了解一点有关白血病的知识,再细心一点观察,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自由主义的各种悲剧体验也必然趋于枯竭,人们在当前需要一种能够表现新的失序经验的悲剧形式即革命悲剧来取代自由主义悲剧。但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可能性的讨论,均存在某些明显的理论疏失。  相似文献   

9.
《易经》乃古之筮书,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展示作《易》者悲剧理念的典籍。《易经》的悲剧理念主要通过以厉、凶为占断结果的卦爻辞得以体现,它与一般的悲剧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书中所记乃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而对世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悲剧感简单、单一,唯有道德感的震撼或人生哲理的思考;三、对悲剧的性质、悲剧主人公的地位不加确定;四、全面揭示悲剧产生的原因,如环境险恶、性格气质的阴阳失衡、处世举止的失当、政治决策的失误等,并提出相应的避凶趋吉的方法。《易经》的悲剧理念对我国古代悲剧艺术的“多带有喜剧性结尾”这一特点的形成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苏童的<米>刻画了祥子和五龙的形象,这两个异乡流浪者带着各自的梦想闯入城市,演绎了一场相似的绝望与毁灭的人生悲剧.祥子和五龙的思想观念、行为特征以及思维模式等主体因素主导了他们的悲剧生活.揭示祥子和五龙城中沉沦的过程、表象及原因,这会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1《现代悲剧》一书致力于探寻西方悲剧理论历史运行的航迹,描述悲剧文学发展的态势,对其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厘定悲剧概念,阐明新的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2.
彭德怀同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蒙冤写下了《彭德怀自述》这部遗稿。在“十二大”盛会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怀念为人民尽瘁终生的老一代革命家,想到他对林彪、江青、康生之流所强加的种种诬蔑之词,作了义正辞严的驳斥,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和刚正耿直、襟怀坦白的高尚品德。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彭德怀同志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半个世纪以来,他艰苦奋斗,南征北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还是一种艺术类型,悲剧都是转道日本进入中国的。王国维的悲剧学说是在日本的中介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推动和深化了悲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哀情小说的流行、大量悲剧作品出现在近代戏剧表演中,表明近代国人审美趣味上的重要变化和对悲剧艺术的接受和认可。日本在促进近代中国悲剧理论的传播和悲剧艺术表演形式的确立中起到了触媒性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理论家认为,“悲剧几乎全是西方世界的现象”中国的理论家亦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中国文学无悲剧”以一个有无悲剧艺术尚存疑问的国度同悲剧作为其自身“特产”的西方进行比较是相当冒险的,所幸笔者并非始作俑者。一、悲剧的特质与观照视点悲剧艺术发展至今与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作为对悲剧艺术实践反思的悲剧理论几乎与之齐头并进,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人们还在争论着悲剧是什么,悲剧不是什么这样古老的命题。我认为,对悲剧特质认识的歧异正是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首要困窘,不同的悲剧本质规定必然严重影响对中西悲剧的感悟和体认。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16.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为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不仅开创了一种清新明澈的文体,以“冰山原则”使作品产生无穷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诸多百折不挠的硬汉子,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悲剧艺术大师。他的小说大多涉及死亡、战争、暴行、绝望等一类主题,显示出作家本人对人的存在、命运、归属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海明威是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甚至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悲剧”,“所有的故事,如果讲得够长,都以死亡结束。”沃特·威廉斯曾经更加明确地指出:海明威认为,由于种种缘由,人生来就注定要失败———因为…  相似文献   

17.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2):93-99
唐君毅的中国悲剧观经过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后期认为中国悲剧是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悲剧,是一种悲剧而又超悲剧。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及超悲剧意识,这种超悲剧意识可以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婚礼,本应该是幸福、浪漫、神圣等一切美好的代名词。然而,当下"婚闹""天价彩礼"等负面社会新闻与其紧紧捆绑,让这个本属于两个人的浪漫仪式,变成一场又一场闹剧,有时甚至是悲剧。正如《奇葩说》中有辩手所说,中国式传统婚礼已经逐渐演变成一场大型、尴尬、荒谬、自相矛盾、自嗨、私人举办的庙会。也正因此,近日,国家民政部正式发声:全面推行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  相似文献   

19.
在《论尼采的悲剧观》一文中,赵凯对尼采的悲剧思想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从尼采的哲学入手分析其悲剧思想,指出,尼采把对悲剧艺术的理解从抽象绝对的理念(即上帝)回到人的生命意志本体。上帝死了,而悲剧精神复活了。  相似文献   

20.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