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古沮、漳经过的几个城邑——临沮、漳(章)乡、当阳、麦城、枝江都应在今蛮河流域如果上考无误,古沮、漳就应是汉水的支流,与属于长江支流的今沮、漳二水是两回事。但人们也许会问:是否有可能这两个地区的沮漳在齐梁以前同时并存,而与古郢都、江陵以及某些人们熟悉的城邑相联系的古沮、漳,仍是长江边的今沮、漳? 要判定古沮、漳是否同时有二,一个重要关键就在于能否在齐梁以前的古记载中找得出同沮、漳相联系的两套山川城邑来。  相似文献   

2.
前言古代的沮水(又写作睢水,音同,通用)和漳水是流经楚郢都和随后的江陵城附近的两条水.春秋时期就已是楚国的著名河流.《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所说:"江汉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着当时沮、漳二水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左传》定公四年记吴、唐、蔡师攻入楚国,楚昭王君臣由郢都逃出后,首先就"涉睢(沮)."《汉书·地理志》(卷28上)南郡"临沮"县原注云:"……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三国志·王基传》(《魏志》卷27)记王基的话说:"……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这都说明古代沮、漳二水和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江陵城很邻近,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前言古代的沮水(又写作睢水,音同,通用)和漳水是流经楚郢都和随后的江陵城附近的两条水。春秋时期就已是楚国的著名河流。《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所说:“江汉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着当时沮、漳二水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左传》定公四年记吴、唐、蔡师攻入楚国,楚昭王君臣由郢都逃出后,首先就“涉睢(沮)。”《汉书·地理志》(卷28上)南郡“临沮”县原注云:“……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三国志·王基传》(《魏志》卷27)记王基的语说:“……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这都说明古代沮、漳二水和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江陵城很邻近,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隋唐以来的流行说法,定古夏水是长江中游北面的支流,在今湖北江陵以东分长江东流.迳江汉平原腹地,东北流入沔(汉)水,定涌水亦出今江陵县境,分江水(或分夏水)南流入长江。实误。根据订正后的《水经注》以及其它汉魏六朝时的古记载,结合我们前此之研究成果,可知:古夏水所受之“江”当是今蛮河(古沮水,亦称“江”),分“江”之处在古江陵(在今宜城县南境)东南的江津(今蛮河下游北岸的璞河瑙附近),东南流,经今宜城南境、钟祥西北境,在今钟祥西北境丰山口稍南处流入沔(汉)水。涌水当是夏水的一条支流,在古华容县分夏水东流入沔。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现在行政区划是:七十二个县(包括二个自治县),六个省辖市,五个地辖市,一个林区,共八十三个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在开展全国地名普查中,有关单位对这些县、市得名的由来、含义和沿革,进行了一些查考文献、实地调查的工作,力求弄清这些问题,并从中找出县、市命名的规律性;但由于问题复杂,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兹就探索所得,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参考。 湖北省县、市命名的由来,和湖北省的地理、人文以及历史有密切关系。首先,和地理关系最为密切,以山水命名的最多。长江自西东流,横贯全省,支流从南北两侧注入大江,有许多县是由长江和长江支流命名的。汉水是最大的支流,从西北曲折地流向东南,在龟山北麓注入长江,流程长,有些县是由汉江和汉江支流得名的。江汉平原地区湖泊众多,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秦岭大巴山系的嶓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主河道在武汉市汉阳区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全长1497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然现今汉水入江的场面,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出现的,至今不过五百年。古汉水主河道在此以前如何入江  相似文献   

7.
厦漳泉同城化是否能带来经济、公共服务共同有效发展是值得深思的。运用DEA方法,分别通过C2R,B2C以及Malmquist模型对厦漳泉三市的经济绩效与公共要素绩效进行了评估与探讨。研究表明,厦漳泉同城化能带动经济与公共要素配置绩效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厦门作为龙头带动同城化发展,建立三市合理的跨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漳台农业合作由浅入深经历了四个实践阶段,农业合作成效显著,但由于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与科技投入不到位等制约因素,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漳台农业合作应紧紧围绕发展漳州现代农业的目标,在完善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与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漳台农业合作的空间,推进漳州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冯元虎  李晓明 《社区》2010,(34):28-29
张县林、弓天水,一个是外来民工,一个是普通居民,这两个生活背景完全不一样的人只要一提到漳村矿社区千部都激动不已,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其实,类似他们俩的故事在山西省潞安集团漳村矿社区不胜枚举,因为,这里的社区干部一直秉承着“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的宗旨。我们且来听听张县林和弓天水的故事,便可知一二:  相似文献   

10.
西周中期后段,周室衰微,不满周室封楚以卑下爵号“子男”的熊渠自尊为“楚公”,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而占有鄂地的商周古矿冶基地后,封立三子为王,分别镇控新拓的“江上楚蛮之地”。其长子康被立为句亶王,王城或即沮漳河下游东部的荆州阴湘城遗址;中子红被立为鄂王,王城当在今鄂州、黄石及武汉江夏东南一带;少子疵被立为就章王,王城或即沮漳河下游西部的当阳季家湖城址。熊渠封立三子为王,既能保障以铜料为主的战略物资安全输往当时楚国各地,尤其是今鄂西北荆雎山间的楚都丹阳,又致开拓的江汉地区汉西大部及南部滨江地带连接成为楚国势力范围并得以经营和巩固,或许还有让嗣子继位后将首都南迁至古时长江中游枢要——今荆州市区以图更大发展的远谋,从而草创楚国的江汉基业。楚国乃由“辟在荆山”的蕞尔小邦,崛起为雄踞江汉间的南土大国。  相似文献   

11.
千古之谜——“楚越同祖”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位处长江中游、今湖北秭归的夔国是否与楚同祖,也不在于百濮或百越中的个别部落是否与楚同祖;而在于位处长江下游,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春秋时期崛起的、灭吴称霸、后灭于楚的越国是否与楚同祖。自秦汉以来,特别是自魏晋以来,已构成千年古谜,学术界始终未能完全解除其疑团,至今学者们的谜底仍然迥异。或谓:“由夏人和楚人同当地人民融合而建立的越国,对我国东南地  相似文献   

12.
“古无轻唇音”,是已被清代学者钱大昕及后来语言学家证明的事实。但是,轻唇音是何时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结论:第一,认为轻唇音出于齐梁之后,持这种着法的是钱大昕。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第二,认为轻唇音是唐宋之际产物,这是现代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观点。王力先生在  相似文献   

13.
仰山书院徐正付纪念陆象山的书院的确不少,但保存至今的却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则更寥寥无几。然而,陆象山故乡的“仰山书院”却数得上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院之一。南宋时期,人们为纪念象山陆子、晦庵朱子二人来金溪讲学,于县城内(今绣谷镇)熙春巷建立一栋徽州风格的“崇正书院”。当时人们有朱、陆二人在此“反复辩论如在白鹿(书院)”之说。该书院的布局;“书院后为何堂、立二先生本主于其中,前为讲学。作号舍于两翼,又前为教门,又前为大门,医日:崇正,……”书院于明末毁于兵天之灾。前人留胜事,千古仰象山。清乾隆二年(…  相似文献   

14.
思维(上)     
思维是研究各种行为认知范畴的广泛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般说来,思维涉及一个人以前的某些经验对其现在活动的作用。具体说来,思维一方面与内隐的符号过程有关,该过程在可观察的反应之前就存在,或者与之同时进行。另一方面,思维是指一种特殊的行为本身,即当人们在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经陇右地区南下经略川蜀,促进了陇蜀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早在秦代,蜀地丝绸可能经祁山古道北运,供应官府需求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东汉时,佛教、摇钱树等信仰沿西南丝路与祁山古道影响及陇右地区;虞诩开通下辨(今成县西北)至沮县(今勉县西北)的嘉陵江水道后,蜀地大米、食盐等商品大量输入陇南,陇蜀两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东晋南朝时期,生活在今陇南地区的氐人在南北贸易中十分活跃,获利颇丰,以祁山古道为中介的陇蜀两地之间的佛教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16.
突破1 四色定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四色问题.作为开端我愿先提问某些有关的基本问题,以前也许你们从未因这些问题而被困扰.关键是问题涉及到欧氏平面,而平面的拓扑会呈现出某些未曾预料的古怪现象.例如,你可知道,在平面上存在五个区域(“Wada 湖”)并且这五个区域有公共的边界?若在问题中以“二”代“五”,则任何人都懂:只要想到右半平面和左半平面,亦即在笛卡尔坐标平面上具有正的 x 坐标的  相似文献   

17.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短小的一种体裁。它可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种。古绝起源于汉代而大盛于齐梁,汉乐府《上留田行》、《枯鱼过河泣》等篇,已可视为地道的五言古绝。徐陵《玉台新咏》卷十也收录五言四句的《古绝句四首》,是晋代以前的作品。南朝的文人喜欢联句,每人四句,相联成篇,如果分开来,就  相似文献   

18.
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嘉陵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于陕西省宝鸡市与凤县交界处的秦岭南侧,向西南流,经凤县和甘肃省两当、徽县境,又进入陕西,于略阳县白水江镇之南与其西源犀牛江相会。会合后,南流过略阳县城和宁强县阳平关镇流入四川省境,并于广元市以南的昭化城会合其重要支流白龙江。昭化城是嘉陵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而嘉陵江航运的上中游分界点则在广元。过昭化南行,嘉陵江先后经过阆中、南充等县市到合川县,又会从西北来的支流涪江和从东北来的支流渠江,进入下游,于重庆市会入长江。全长约1119公里,仅次于汉江和雅砻江,居长江各支流的第三位,而其流域面积则居长江各支流的首位。  相似文献   

19.
<正> 长江源远流长,如果从沱沱河的源头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算起,那么全长就有六千三百余公里,为我国内河之冠,在世界河流系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正因为如此,长江除有一个通称外,各河段又有其异名利别称,数量之多,也是别的河流所不及的。各河段命名的根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取意于流经地区的自然特征。长江四川段通称“川江”,又因江津县附近河道弯曲而象形得;之“几江”之别名。为表现三峡风光之壮美,所以川江又有峡江的别称。长江进入江西段,同时汇九条支流,故曰“九江”。二是取之人文因素,有些异名是从古代的国名、州郡县名及其他名称移植或派生而来的。长江自宾昌以下至湖南城陵矶这一带原系汉代的荆江地区,故称荆江。九江之别称浔阳江的来历,就因为隋代曾在今九江市附近设置过浔阳郡,到唐代又改为浔阳县,往后人们就将这个郡县名移植为江河之名。安徽大通至马鞍山流程六百里,春秋时这一带属楚国管辖范围,所以称作“楚江”。下游江苏段因在隋代设有扬子津镇,加之扬州名声很大,这样人们就很自然地把这一段江面叫作扬子江。其另一别称京江也是如此而来  相似文献   

20.
萑、(萑)、(萑)本是形体与意义完全不同的三个字,萑字从(火),隹声,<说文>训为草多貌.(萑)字从(丫)隹,<说文>训为鸱属,即今之猫头鹰.(萑)字从(火),(萑)声,<说文>训为薍,本是一种获类植物.三字形体有别,意义更不相同.但由于楷书字形相似,古籍中的(萑)、萑常常被误写成萑.宋以前的字书或韵书中这三个字是分列字头的,分别甚明.宋代的<集韵>才将(萑)看作是(萑)字的异体,至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这三字的写法已经混而不分,至清代的<康熙字典>更是将(萑)的音义归入萑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