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的发展要扩容提质,领导干部身为社会建设的指挥者、经济建设的引领者、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更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扩"容"提"质"。容下属过错,提宽以待人气质。要鞭策犯错者改正错误,并关注事后发展。要警示旁观者自省其身,防微杜渐。要促进共事者团结协作,宽容、教育、帮助犯错者。容他人异议,提兼容并蓄品质。要善集异议,让不同的见解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要善听疑音,善于从中找出问题的根源,丰富管理经验,提高工作能力。要善开言路,  相似文献   

2.
"要先做人后做‘官’;要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不要再把‘学习不够’当犯错的万能借口……"1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做造福人民的开拓者》的讲话,精辟地论述了领导干部的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要“接地气”,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述。意指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一言一行要体现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风格。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永葆政治本色,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具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共建的能力,又要切实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共建的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共建共享”重要论断的提出,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具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共建的能力,又要切实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共建的成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后不仅应具备领导经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干群关系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中央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依法用权。如此一来,领导干部的"舒适度"下降,"当官不作为"的现象有扩大趋势。因此,如何找到领导干部"舒适度"与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平衡点,既"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引导领导依法用权、规范用权,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又能充分促进领导干部发挥积极性,做到造福一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的"脸色"是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晴雨表",他们的脸上阳光灿烂,表明你的所作所为群众是肯定的;相反,他们"脸色"很难看,说明你的工作群众不满意.人民群众的"脸色",也是领导干部形象的"显示器",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自身行为的对错、处理问题的偏正,都能从人民群众的"脸色"中反映出来.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会看上级领导的"脸色",正确领会上级意图,还要会看人民群众的"脸色".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无不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不仅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在生活中更要注意个人形象,做好表率作用。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却对自身的独特性产生了错误认识,不是严于律己、亲民爱民,而是认为"当官的"就要高于人民群众,追求高消费、高物质的生活,言行举止多有不当,甚至出现藐视人民群众的言行。周恩来同志是我国的开国总理,他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在生活中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当代领导干部借鉴和学习,周恩来精神对当代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领导论丛     
<正>实践"群众观"要关注"被关注"刘玉春前一个"关注"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关注的,后一个"关注"是为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要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精确对接、深度融合。这样,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主动深入基层,准确发现"被关注"。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和单位调查走访。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调研主题、安排调研线路,多听群众真心话,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与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个人、团体或事物获得公众认同信赖的程度.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则是领导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赢得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获得认可和信任的程度.它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满意度和信任度的集中体现.提升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呢?总结起来,提升领导干部公信力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中国,很多人认为领导干部"很危险"。危险何在呢?我以为,险就险在我们的干部日益疏远群众、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领导干部的"再生父母",领导干部如果脱离了自己的"再生父母",能不危险吗?曾几何时,我们的干群关系恰似鱼水关系。战争年代,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党的军队,都是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在一起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党的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巨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在此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当官没有以前舒服了,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甚至选择了"官而不为"。对中央的反腐治吏措施,群众无不拍手称好,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同时,随着领导干部"舒适度"的降低,"官而不为"现象如果蔓延开来,最终还是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其才能、经验与智慧是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吸取来的。人民群众不仅赋予了我们权力,也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曾把党群和干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我们党执  相似文献   

13.
<正>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必须以为民、务实、清廉为精神支柱,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行动指南,努力扫除"官气",切实增强"管气"。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学习,加强世界观改造,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践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三大法宝"之一,是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结下了血肉相连的阶级情谊。党执政后,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当作最大的政治优势,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执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15.
谷家栋 《领导科学》2004,(20):33-33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曾引用我国古代先哲孟子的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引证高妙,寓意深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先民之忧而忧,后民之乐而乐,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领导干部忧民,善莫大焉。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领导干部只有亲历“忧民”的四种境界,才能忧得其所,忧得百姓欢乐,忧得四海升平。境界一:先于民忧。“明者远见于未萌”。领导干部只有先忧,把人民的困难系于心间,把大众的疾苦担于肩上,…  相似文献   

16.
部委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10,(36):M0002-M0002
领导干部要追求人民群众认可的先进和优秀,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真实了解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先进和优秀,不能图虚名。  相似文献   

17.
宋帅 《领导科学》2015,(10):4-6
<正>领导干部作为带领人民干事创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一个决策、一个计划甚至一个动作,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一方发展大局,因此,其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群众的目光。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状况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裸官""潜规则""为官不为"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给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笼罩上了集体缺失、集体败坏的阴影。"操守"一词古已有之,释为执  相似文献   

18.
【内容提要】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领导干部不想与群众沟通、不善与群众沟通、不会与群众沟通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宏音,呼唤党和政府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有效沟通。为此,领导干部努力提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能力必须做到:思想上警惕“安泰悲剧”;认知上把握沟通真谛;方法上注重“台下”功夫;表达上善用和谐语言。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渴望建功立业,领导干部尤其如此。功业与人的进退荣辱密切相关,而且也最能显示人的价值所在。那么,领导干部应以什么为标准衡量功业成败呢?只能以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就是功业;反之,使生产力遭受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的,就是罪过。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惠及下游广大人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李冰也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感激;林州的红旗渠之所以赢得众多的赞誉,正因为它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有些历史人物,当时也曾显…  相似文献   

20.
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领导干部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